财联社6月7日讯(编辑 陈侃迪)2017年3月31日,国内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在大商所正式挂牌交易。在近7年的时间里,期权成交量与成交额持续增长,相关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截至目前,国内场内上市期权品种43个,已覆盖超过50%的期货品种。若将正在筹备的红枣、玻璃期权以及上交所和深交所的9个算入,则共有54个期权品种。
从场内期权的市场发展来看,市场的成交量在国内持续增长,但在金融期权方面品种仍较少。而所谓场内期权是指,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的期权合约,通过清算机构进行集中清算。(场外期权则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交易的非标准化的期权合约,是根据场外双方洽谈或者中间商撮合、按照双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条件的金融衍生品。)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自2017年商品期权上市以来,期货市场的期权规模每年都呈现迅猛增长。
截至2023年10月底,期权成交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即使在2022年整个期货市场成交量同比下降了9.93%的情况下,期权成交量依然出现了73.68%的增长。其他年份更是表现出接近100%甚至超过200%的增长幅度。
财联社还注意到,期权策略在私募产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今年5月,共计2710只CTA策略中,有业绩显示的期权产品数量共有408只,占比达到15%,而在2020年这一占比仅为9.09%。
金融期权依然有广阔市场前景,上海: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虽然经过近7年的期权市场发展,部分期权品种的增速可能有所下滑,但对比海外的期权市场发展来看,金融期权或将扛起增速大旗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
截至去年10月底,国内期权市场以化工期权品种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接近期权总数的1/3,占总成交量的35%。而金融期权仅上市3个,成交量则只占总数的5%,这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期权市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海外市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球权益类的期货和期权(包括指数和个股)成交量占比达到全球衍生品市场成交量近8成。货币类衍生品和利率类衍生品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为5.6%和4.7%。
但目前国内还尚未有货币类和利率类期权品种,已上市的均为股指类期权。
不过,就在本周二,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在会议上提到,要进一步“互联互通”,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创新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或可期待更多的金融期权品种,也能更丰富私募产品的策略配置。
场外期权市场发展如何?“保险+期货”模式持续推进
与场内期权相应的是,场外期权也正持续增长中。整理中国期货业协会官方发布的《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情况报告》来看,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期权业务规模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2023年9月,场外期权新增名义本金接近1500亿元,而月末存量名义本金也接近3500亿元。
据西南财经大学报告指出,实质上,“保险+期货”这一模式就是对保险与期货这两种金融工具进行的改革融合,由保险公司汇集农户的风险,再通过购买相同结构的场外期权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从而分散和化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它实质上是由保险公司向农户合规出售的期权产品,受到国家大力提倡,并且有专项补贴。报告还表示,这种由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最早由期货公司在服务“三农”实践中摸索出雏形,经过几大交易提炼固化,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业务模式。
从品种覆盖率方面来看,到2023年底,全国共有9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生猪、玉米、苹果、天然橡胶等18个涉农品种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覆盖农户539万户次。
此外,据中证协2022年3月发布的场外衍生品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证券公司场外期权期末存量名义本金10917.17亿元,交易笔数22324笔。
在存续交易业务类型中,股指类场外期权名义本金6149亿元,占比56.32%;商品类场外期权占比8.21%;个股类场外期权占比10.19%;其他类场外期权占比25.28%。
恒泰期货在研报中对未来的期权市场发展表示,中国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市场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和交易者的交易技能不断提高,以及市场机制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期权市场有望维持前期较快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实现发展壮大。这将为交易者提供更多元化、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交易机会,同时也将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