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廖影
头图 | 视觉中国
“医药反腐”掀翻了二级投资市场的牌桌,A股医药板块仅8月7日一天,直接蒸发了2000亿元。
医药代表被抓、药企办事处被端……诸如此类的谣言,击溃了投资者脆弱的神经,也分分钟让上市药企的股价面临暴跌。
这一次,业内号称“史上最强医药反腐”,在8月7日当天,将医药股推入低谷。可以看到,东方财富网的创新药板块指数,开盘即断崖式下跌,当天跌去3.57%,达到1004.38点,是去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其中,贝达药业跌幅最大达到10.72%;
丽珠集团跌幅10.01%;
迈瑞医疗跌幅6.04%;
恒瑞医药跌至39.13元/股,主力资金净流出7.04亿元。
包括爱尔眼科、智飞生物,甚至欧普康视等,并非靠传统医药营销模式生存的企业,也都受到波及,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传统药企到创新药企,均是一片绿海,金融数据平台Wind医疗保健板块显示,从上午9时30分开盘到下午3时收盘,医药股90%以上股价下跌,总蒸发市值约为2151亿元。其影响几乎赶超2018年的药品带量采购带来的影响——当时医药股也在几天之内蒸发了2000多亿市值。
与此同时,一众A股上市医药公司,恒瑞医药、马应龙、百洋医药、双鹭药业等不得不排着队辟谣。就连医美领域的巨头,以“玻尿酸”闻名的华熙生物,都急着公开回应:带量采购品种有,但是量少,医药反腐“对公司影响有限”。本轮跌幅最大的丽珠集团,在其新公布的《2022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ESG报告)中,更是耗费14页详述其合规经营规定。
从业绩上说,进入7月以来,中国医药企业有很多好消息,包括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传奇生物的CAR-T在海外销售额继续翻倍,多家创新药企扭亏为盈……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抵不过医药反腐升级带来的利空。
事实上,医药反腐在医疗领域并不是新鲜议题,从2006年第一次掀起大规模集中整治以来,此后的近20年里,几乎每年都会有一轮,甚至几轮的医药反腐行动。在2013年针对GSK的反腐行动中,还开出了30亿元的巨额罚单。
但这次,医药反腐的力度似乎和以往不同,为什么会在当下,这一时间节点推出如此严厉的反腐?医药产业又将往哪里走?
史上最强的反腐
“学术会议推迟,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结合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的陕西、浙江等省医学会延后学术会的现象,曾经在一线做过多年医药代表的行业人士向虎嗅确认,这一次确实是“史上最强的医药反腐”。
如果回溯医药股大跌的起点,最早在7月28日出现端倪。这一天中纪委组织召开的“全国医药领域反腐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透露出几个要点包括:“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行贿和受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等。
这一会议,被医药业内人士称为“7·28”事件。也由此拉开了医药股大跌的序幕——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从7月31日至8月7日收盘,最早“躺枪”的恒瑞医药市值已经蒸发了至少348亿元。
在这背后,医药领域反腐也正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在上周末(8月5-6日)中华医学会、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陕西医学会、浙江医学会、广西医学会等多个医药相关的协会宣布学术会议延期。其中涉及的广东、广西、浙江和陕西也被认为是本轮反腐最严的省份。
另据,专门给医械代表提供兼职信息服务的行业平台“钰兔经纪人”了解,多地医药代表已经放假,涉及广州、西安、昆明、青海、贵阳等城市。很多年轻的医药代表都很担心会因此丢了工作,更有人调侃称:“不去医院拜访怕被裁,去医院拜访怕被抓。”
更重要的是,这次医药反腐明显有“层级”提高的倾向。“这次反腐几乎都是院长起步。”前述行业人士向虎嗅表示。
从实际情况看,本轮反腐走“高层路线”是非常明显的。珍立拍创始人Dr.2曾公开撰文指出,很多反腐案件查处都是从末端开始的。这种调查会从医药代表一路查到主任、院长,进而倒查企业,配合公安、税务等执法机关,查账、查税,查到上市公司高管、董事长。
从结果看,医院、药企的高层“中招”者确实高于往常。
据新闻媒体报道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到7月底,全国至少有155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这几乎是2018年至2022年底因受贿被查同级别人士的总和。
同期,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管被查的人数也在激增,就在7月底之前,就有卫宁健康董事长周炜、赛伦生物董事长范志和、片仔癀董事、副总经理刘丛盛和片仔癀前董事长、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杰、片仔癀化妆品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杨浦等。
这个阵容,可以说从线上到线下,从传统药企到创新药企来了一个“全覆盖”。
本次反腐的主导文件《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显示,此次行动除了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部门,还联合了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一共14个部门,规模是空前的,要知道以往一般都是9部门联合行动。
除了前述提到的制药企业,医美、口腔、辅助生殖也是本轮关注的重点。可以说,这次反腐行动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医药行业中的所有企业、个人都无法置身之外。无论是哪个层级的医药人、工作年限多少、见过多少大场面,都不得不承认本轮医药反腐是“玩真的”了。
某位在MNC(跨国公司)长期服务的销售人士,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就好像妈妈做好饭端上桌,叫儿子吃饭,儿子打游戏假装没听见。妈妈又叫,儿子应声但是还是不动。妈妈几次三番警告,儿子终于到饭桌上吃饭,但是还是在打游戏。这时候,妈妈一把抢过游戏机,扔进了垃圾桶,儿子生气发脾气。爸爸回来了,给了儿子一巴掌;于是,全家和睦地吃起饭来。
“医药反腐就像爸爸的巴掌,”这位销售人士告诉虎嗅,领了这一巴掌,医药人已经幡然悔悟——“爸爸玩真的了”!
为什么此时出重拳?
过去40多年,中国医药市场发展速度惊人,2022年仅药品制造业的整体收入就已经达到了2.9万亿元,加上医疗器械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
但从产业发展的健康程度看,医药行业绝不是一个抗压状态最佳的状态。
从2017年以来,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不再顺价加成15%)、“两票制”改革——从出厂到进入医院只开两张购销发票的制度,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以及2018年启动试点的带量采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集采、国采)、国家医保谈判等政策,本质上是为了斩断以药养医、利益输送的链条;客观上,都极大改变了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考验着这些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特别是,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将仿制药和me-too类新药的利润空间都压到了极低的水平,加上研发投入提高,已经导致部分原本营收、净利润都是逐年增长的企业,面临亏损风险。
比如“医药一哥”恒瑞医药,原本营收、净利润每年都有20%以上的增长,随着核心产品的集采、医保谈判结果的落地,2022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是负增长;到今年一季度终于正增长,增幅也不到1%了。
可以说,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蜕变的关键期,如此严格地医药反腐,令这些企业的处境更加危险。这也是二级投资市场,对医药市场前景看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此时下狠手搞反腐,也有其必然性。除了经济大环境急剧改变,全国各行业反腐的大趋势之外,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医药行业广受诟病的带金销售,以及由此衍生的滥用药、大处方、大检查等问题,也有好转的趋势。随着集采范围逐渐扩大、执行常态化,至少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畸高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从2019年到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率已经从17.2%降到了14%。
然而,这样的改观之下,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根治。部分企业就像前述MNC销售人士提到的“儿子”,没有真正把反腐当回事,还来了一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份业界流传的,某医药大省7月31日完成的“药品耗材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曝光了部分药企的“暗箱操作”,其中包括:通过虚增销售费用套取资金用于公关——用于合作医院药房建设,甚至用于给药房配药人员发工资。
这份报告中,有一家药企注册了962家会议服务公司,以支付学术会议费、医学服务费等名义,在2年多时间里套取了16.75亿元。这些钱最终转入了特定人员账户,用以支付区域医院的公关费用;还有上市公司与近3000家商务推广公司合作,在2年多时间里花了30.82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成了药品公关费用。
当地的医学会等学协会,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比如报告涉及省份的医学会,就帮助4名公立医院专家接受了200多万元的定向捐赠。此外,这家机构还违规向医学专家违规发讲课费、筹备劳务费等。
在医用耗材领域,也曾出现过,心脏冠脉支架集采降价后,未集采降价的药物球囊等替代产品使用量增加的现象。根据官方预测,仅2021年一年,就会有10%以上患者使用替代产品,费用占比达到68.4%。
这些在药械购销环节的隐秘操作,最终不可避免地推高了药价,浪费了医保基金。
值得关注的是,在A股400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销售费用在总营收中占比仍然超过50%的,还有29家。这个数字相比2017年,增长了近2倍。其间也有很大的利益输送风险,值得关注。
雪崩也并不是突然而来的,今年2月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已经在发文强调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问题了。
可以说,这次“史上最强反腐”,也正是为了应对医药腐败的新形势而生的。这也是在给医药产业的“蝉蜕”加一个外力。
中国医药市场将走向何方?
在A股市值大跌背后,除了投资人反应过激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担忧——如果彻底告别“以药养医”,中国医药企业的“钞”能力还在吗?
长期以来,高企的药价“养着”整个产业链。央视2016年的调查显示,在药品价格中,30%到40%是医生的回扣,10%是医药代表的提成。另外还有进医院时的行贿费用、运输费用等。在仿制药为主的时期,国产药品的成本往往不到10%。
这种发展模式之下,研发新药反而没有利润,让药企没有创新的动力,严重影响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让中国药在全球没有竞争力。监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才有了两票制、集采,以及年复一年的医药反腐行动。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里,无论多么严厉的反腐行动,只要是“一阵风式”的,没有落实到制度上,最终都无法彻底根除医药腐败,而只是使其越来越隐蔽而已。
正因为此,不同于二级市场投资人和年轻医药代表的风声鹤唳、忧心忡忡,工作年限较多的“老药代”,都很平静。从2006年首次医疗反腐,到2016年“平安夜”反腐升级,再到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的反腐行动,“不要说工作10年,就是工作5年也见得多了”。
也正因为此,一些老药代利用难得的假期去旅行了。另有一部分仍然坚守在一线的药代,也并不担心:“天天说暗访,也没感觉有人查呀,等真的有人被抓走再说吧。”
相比之下,落地成为制度本身更具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2018年的“4+7”试点(也就是集采前在11个城市的试点)才引起了A股的强烈反应,彼时也是在几天内蒸发了2000多亿元。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至少研发投入整体大幅提升了,但是赚钱的能力也确实受到了影响。
仍以恒瑞医药为例,该公司在集采结果落地之初,也就是2022年半年报中曾透露,部分集采中选药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大降了88%之多。
而今天的重磅反腐,并不是最终目的,其背后酝酿着一场更大的变革——举报奖励制度和医药企业合规管理制度。
从前述提到的《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看,本轮医药反腐并不是一过性的行动,按照要求,最终会落实到长效制度的建设上。借助此次活动,目的是要提升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打通部门间信息信用评价壁垒。
“这也将倒逼企业,不得不建立起合规体系。”前述跨国药企人士告诉虎嗅。这种体系在外企中相对成熟,在国内仍然在起步阶段。合规指向按照规章行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的风险”,完善的合规体系+严格的执行,对医药代表、企业都是一种保护。
在医药反腐中,医药代表往往成了众矢之的,医院也会贴出“严禁医药代表入内”的牌子,还有医院将“药代”列入了打黑除恶的范围,但是客观上,在新药上市后,医药代表在传递药品信息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只不过,在此前因为特殊的发展阶段,医药市场充斥着简单重复的产品,竞争根本无法靠质量和药效,只能靠给回扣等带金销售方式,他们的作用也逐渐扭曲了。
现在的政策导向,是要让药企转型升级回归到靠创新、质量、药效来争取市场的路上来。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上市,需要大量医药代表来传递用药信息。这种行为将会在更加高压的监督之下,一旦违规成本高昂。
8月1日,上海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海南省卫健委等部门,几乎同时发布了文件,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举报的内容包括带金销售、骗保、药企不合规等。在上海的举报奖励办法中,举报人最高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奖金。
这也将医院、药企,以及相关当事人置于公众监督之中,只要有违规行为,随时有可能遭到“神秘人”狙击。
从满天飞的谣言中,也可以看到端倪。对于有多家分公司、部门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来说,这种风险还要更大。一个不小心,不仅企业全国市场受影响,相关负责人、高管,甚至董事长,还可能获罪。前不久恒瑞医药“某地办事处被端”的谣言,之所以影响那么大,也与这一背景有关。
而且很可能不是花钱就能了事的。可以看到,7月25日,《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其中关于行贿罪刑期,原来的最高刑期是五年,修改后,最高可以达到十年,同时还要被处以罚金。
这显示了,本轮医药反腐的决心。
要规避这一问题,“药企必须建立合规体系,并且严格执行,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行业人士公开表示。
届时,砸钱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唯有过硬的产品,以及好的营销策略,才能让药企重新拿回失地,甚至到海外去拿更多的市场。
跌跌不休的药企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