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第一法则?学会省钱! 黑五特惠,InvestingPro最高直降55%。手慢无

市场观点:天量信贷对经济增长有何指向?

提供者屈庆
发布时间 2023-2-23 08:27
更新时间 2023-7-9 18:32

2023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00亿元。从结构上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大幅上行,1月新增35000亿元,同比增加14000亿元,增幅大于前两月同比水平。随着疫后修复,制造业、基建与地产企业的项目资金需求引发的借贷意愿明显恢复,同时在再贷款政策支持下,政策行持续发力推动了银行的信贷投放,在经济没有企稳之前企业信贷支持有望持续发力。居民信贷需求修复偏弱,1月居民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减少5858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同比减少5193亿元,减幅大于前两月同比水平,是居民贷款偏弱回落的主要拖累项。受春节因素影响,居民贷款意愿偏低,但降幅仍高于去年同期(去年春节中长期居民贷款同比少增4572亿元)。从1月信贷数据来看,尽管单月出现天量信贷,但居民与企业贷款结构分化严重。

我们回顾历史几轮宽信用发现,单月信贷的高增往往会伴随宽信用的周期到来,可视为宽信用的领先指标。如2012-2013年信用扩张时信贷增速回暖领先社融增速回暖3个月,2015-2017年信贷增速回暖领先社融增速回暖5个月,2020年信贷扩张与宽信用周期开始基本同步。

但该指标更是宽信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各轮宽信用阶段,贷款的结构也对宽信用的持续性和强度造成影响。我们简单对各轮宽信用周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进行复盘。

(1)2012年6月-2013年5月:持续12个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由15.7%上升至21.8%。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所采取的各项刺激性政策陆续退出后,各种“后遗症”开始显现。2011年之后GDP增速出现回落,通缩也逐步转向通胀,2011年6月CPI同比升至6.45%,2012年基本面已经走弱,叠加同期欧债危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2年2月和5月,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6月和7月两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逐步宽松,并逐步向宽信用传导。2012年4月,企业债券融资率先同比转正,而后社融企稳回升,存量当月同比由2012年5月15.7%的低点逐步回升至2013年4月21.8%高点。

在此轮信贷扩张中,居民贷款率先改善,企业占比逐步提高;“非标”为主要贡献,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企稳回升。2012年3月信贷出现明显反弹,居民部门当月贷款新增2815亿元,随后企业贷款逐步回暖。2012年10月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开始实施,资管业务开始活跃,银证联合模式下带动表外融资迅速扩张。叠加政府新一轮对基建刺激的逆周期调控,基建投资快速反弹。2013年3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已经由-2.4%回升至5.7%,于2012年9月升至25.8%的高点,并在2013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地产方面,由于房价处于上行通道,监管维持2010年发布的“国十一条”“国十条”的严格调控周期,未能配合此轮宽信用。但在基建投资高增速支撑下,此轮宽信用周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累计同比依然维持在20%以上。在宽货币和宽信用政策共同支持下,经济逐步企稳,2012年9月PMI见底回升,10月回归扩张区间。2012年四季度GDP不变价同比也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下行,当季同比上升0.6pct至8.1%,后续基本稳定在7.7%-7.9%的水平。

(2)2015年6月-2017年2月:持续21个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由11.79%上升至16.38%。

2014年我国供给端产能过剩降低生产效率,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速为7.43%,达到2010年以来低点。为了扭转经济颓势,央行货币政策逐渐宽松,自2014年11月降息六次,一年期LPR合计下调140bp至4.75%;2015年起降准5次,合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至17%。但由于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本轮信用扩张未向产能过剩的产业倾斜。随着宽货币逐步向宽信用传导,信贷需求同比增长先于社融,2015年7月达到15.5%,社融增速在2015年6月筑底,该轮信用扩张持续到2017年2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从2015年6月筑底的11.79%反弹至2017年2月高点16.38%,信贷扩张周期长,扩张幅度大。

在此轮信贷扩张中,企业信贷率先拉动,居民信贷接续发力;非标后期贡献较大,地产投资为经济增长主要贡献。2016年2月企业端率先发力,自2016年3月起居民信贷占比逐渐提高,新增达到3949亿元。在政策宽松环境下,地产成为经济回升主要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20%以上持续降至2015年底的2.5%,此后供需两端房地产宽松政策频出,需求端限购限贷标准和公积金政策逐步放宽;供给端加大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比例等方式消化住宅库存。在政策支持下,居民贷款提升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速反弹至2016年4月的8.4%,2016年全国房价暴涨,以上海为首的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超过40%,2016年4月一线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达到33.9,三线城市受益于棚户区改造房价也迎来大涨,2016年4月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由负转正。此外基建投资增速一直高于15%,但相比2014年20%以上的增速有所回落。

(3)2020年3月-2020年11月:持续9个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由11.50%上升至13.60%。

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速转负至-6.9%。为了托底经济,央行采用了快速、精准的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总量型政策工具上自2020年1月降准四次降准,合计下调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5%, LPR下调25bp,MLF利率下调30bp;结构性政策工具上,出台合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随着宽货币逐步向宽信用传导,信贷拐点和社融拐点同时出现,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从2020年2月末的10.7%提升至2020年10月末的13.7%。

在此轮信贷扩张中,企业信贷为主要拉动,居民信贷较弱;政府债券与直接融资贡献较大,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20年3月企业端信贷率先发力,当月新增10960亿元,伴随政府债券与直接融资接续发力。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率先恢复正增长,但地产政策偏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自2020年7月以来就实现了正增长,带动2020Q2和Q3实际GDP同比分别增长了3.1%和4.8%。但随着LPR下调与货币政策刺激充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房价显著上行,银保监会坚决落实“房住不炒”,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同时2020年下半年央行出台“三道红线”政策,对重点房地产企业实行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整体来看地产政策偏紧。制造业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已从2020Q1的-36.7%恢复到2020Q3的-2.4%,企业盈利能力恢复后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改善,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由2020Q1的-25.2%恢复到2020Q3的-6.5%。

历史上的几轮信贷扩张对接下来的经济复苏具有一定指向意义。

首先,历史上的宽信用往往由宽货币传导。过去三轮宽信用的开启均产生于经济增速放缓、政策释放稳增长信号之后,如2015-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和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的逆周期调控,当前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仍需更多的政策引导。

在过去宽信用周期内,每一轮的企业与居民贷款结构都有不同,整体来看企业端一般为主要发力,但居民端的改善往往对信用周期的强度和持续性造成影响。如2012-2013年信用扩张时居民贷款率先改善,社融改善幅度较大;2015-2017年依靠居民信贷接续发力,宽信用周期较长。目前能否形成宽信用主要看居民端能否快速改善。

最终信贷的高增推动经济回升往往借力于地产和基建。基建方面,由于今年外需压力显著,出口回落几乎已成定局,投资对经济托底起重要作用。当前高频数据显示,钢价整体逐步抬升,磨机运转率也季节性回暖,今年基建增速依然有望保持韧性,同时企业贷款的高增也有望对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共同对经济复苏起到正向拉动效果。地产方面,尽管春节以来30城商品房销售数据在持续改善,但与历史同期相比依然处于低位。当前居民端加杠杆意愿较低,对经济复苏的支撑有较大不确定性。1月数据已经指向贷款结构存在企业和居民分化,经济恢复也或存在结构性问题。

综合来看,实质上的宽信用暂未到来,单月信贷的高增对经济的拉动仍需要等待时间。

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下一篇文章……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