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股市融资功能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当下,由于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此,4月15日召开的金融委第二十六次会议明确表示,坚决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功能。
而在此之前,证监会也与4月10日核准5家企业IPO,同意2家企业科创板注册。一周批准7家企业IPO,这在近两年也是较为少见的。为此,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有关部门在维护市场基本稳定运行基础上,继续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既不因各种因素暂停IPO发行,也不因各种因素降低把关质量,助力企业解决较为迫切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发挥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的作用。很显然,IPO步伐的加快也是基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年内A股IPO募集资金1005.82亿元,上市公司新发定增预案预计募资总额达3994.93亿元,二者合计募资将达5000亿元,此举被舆论称为是加码守护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复苏。
确实,在实体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更需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即是要充分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这就包括融资与再融资。所以,舆论称5000亿元融资助力实体经济复苏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融资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服务实体经济,毕竟在A股市场的历史上,有不少企业进行了融资与再融资,但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发展壮大,有的企业甚至还将自己发展成了退市公司,退出了A股的舞台。因此,融资并不等同于服务实体经济,只有用好融资才是真正的服务实体经济。
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让融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这样几点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首先是弄虚作假者不能融资(包括再融资,下同)。这种弄虚作假包括财务造假,也包括募资投向项目上的造假,比如,本来就没有合适的募投项目,但却在募投项目上胡编乱造,乱立募投项目,以期达到骗取募资的目的。这样的企业,其上市与融资的目的本来就不单纯。如有的企业上市,本身就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只是为了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上市后的套现,这些企业上市后,并不是将精力放在企业的发展上,而是放在股东套现上。因此,这种企业就不应该让其融资,这种企业的融资就是对股市资源的浪费,并不能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其次是“不差钱”的公司不能进行融资。虽然从宏观上来说,企业差钱是普遍现象,但就一些IPO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来说,却是“不差钱”的。比如,有的IPO公司,在上市前突击分钱,或上市后突击分钱,有的公司则存在大量的货币资金。至于上市公司,“不差钱”的现象更是普遍,一些上市公司有着大量的银行存款,有的上市公司则拿着几十亿、数百亿的资金理财,如2018年共有1994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理财金额(累计发生额)达3.65万亿元。对于这些“不差钱”公司,显然是不应该让其融资的,其融资的结果只能是一种股市资源的浪费。
此外,就是“败家子”公司不能进行融资。这里的“败家子”公司主要指的是已上市公司,这种“败家子”公司已经从股市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融资,但却并没有用好这些募集资金,把募集资金拿去打了水漂。比如,有的公司拿着募资高价收购利益中人的垃圾资产,有的公司募投项目迟迟不能产生效益,更有的公司将自己的募资变成了闲置资金,最后被大股东掏空了。象这种“败家子”公司融资再多也很难提振公司的发展。
所以,要让融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应该在融资上有所选择有所倾斜,即让那些有着较好发展前途的企业上市融资,让那些确实有着好的发展项目但又差钱的公司进行融资。相反,那些弄虚作假的公司,“不差钱”公司以及“败家子”公司,则应限制甚至禁止其融资,避免股市资源浪费,让有限的股市资源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