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4月11日,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究院院长助理牟一凌在一场线上投资会议中分析了大宗商品背后的宏观结构变化。牟一凌认为,未来十五年,中国可能更多地以制造业发展为主,这与全球趋势相呼应。这意味着广义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不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围绕制造业的领域,就像当年的消费和制造受益于房地产一样,将成为最好的投资标的,它们是上游的资源品。
牟一凌指出,现在全球制造活动已经在修复,甚至如果从全球资本品的投资周期来看,中国最新的数据上已经发现资本品的出口已经在增加了。在2021年的时候,绿地投资在全球见底,2022年回升,领先三年左右。中国的设备投资,基本上也开始在恢复。
有人说这是全球的需求,大家要严格区分制造业国家的内需和外需,过去的很多东西只是金融化带来的一堆利润而已,甚至现在大家也没有比去年喝更少的酒,但是,是不是品牌的消费,不一定,所以内需的量也保持住了。
所以牟一凌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在发生,房地产去金融化这个事儿是不可逆的,整个利润往上游分配,制造业变得更强是不可逆的。
牟一凌还认为,海外可能降不降息都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全球出现的制造业活动比服务业更强。
这意味着,好的时候对于全球的实物需求来讲,可以讲供需,差的时候,可以讲货币宽松。2022年到2023年期间是服务业比制造业强,所以会发现投资大宗商品,投资上游资源,是经济好的时候担心紧缩,经济差的时候担心的需求,但现在逆转过来了。
最后,牟一凌总结道,中国在股票投资领域最重要的不等式,就是单位GDP的实物消耗增加,单位GDP的利润下降。
从全球来看,制造业活动、生产活动持续恢复,有利于中国制造大国,未来全球实物都在进入脱虚向实,实物资产的价格会系统性的上升。
中国上游的上市公司定价远远不够,他们赚了中国21%的非金融企业的利润,但是却只有8%左右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