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1日讯(记者 李迪)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分类评价制度的修订。近日,证监会向行业发布《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里面提及证监会对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同步开展了2023年度的分类评价工作。评价结果将分为A、B、C三类。
根据评价结果,证监会将根据“扶优限劣”理念对公募基金管理人进行分类监管,分类评价结果可作为监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行政许可、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参考依据。A类管理人可优先参与创新产品(业务)试点;C类管理人原则上不得参与,并相应加大对其检查监测力度,审慎对待其申请设立子公司或新增业务资格。
4月12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多项内容涉及公募基金行业,修订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以实现督促树牢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也提出,健全行业机构分类监管体系,突出“扶优限劣”。
正是为贯彻落实1+N政策要求,更加突出分类评价工作的严肃性、公平性、导向性,引导行业机构更好发挥“五大功能”,证监会对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据此开展了2023年度的分类评价工作。
据了解,下一步,证监会将不断优化分类评价指标,强化分类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业内人士认为,分类评价将有助于监管机构对基金管理人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提升监管工作效率,维护整个基金市场的稳定。此外,通过持续优化完善评价指标,监管机构还将引导基金管理人强化合规风控意识,落实长期投资理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最终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特别是那些合规风控意识较弱、长期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募基金,应当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
评价框架包含三方面内容
据悉,本次分类评价更加突出合规风控、功能发挥和投资者获 得感,避免单纯以业务规模“论资排辈”。
具体来看,评价框架总体原则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内容:
一是突出“合规风控为先”制度本位。继续将合规风控评分作为A类管理人的前置评价程序,将合规风控前置评价底线比例由10%提高到20%;将A类、B类、C类管理人的比例由50%、40%、10%调整为30%、50%、20%,使评价结果结构分布更加合理,更好反映行业机构合规风控总体状况。
二是强化“更好发挥功能”监管导向。聚焦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能力、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五大功能”,对照完善服务投资者各项评价指标,引导管理人践行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注重改善投资者体验。
三是新增“重点专项工作”落实情况。根据评价期内重点工作部署,增加相应专项评价指标,对管理人落实监管重点工作情况加大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分类评价的框架下,部分管理能力较弱、长期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运作风险事件频发的公募基金将会成为监管的重点。监管机构将通过实施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募管理人的分类评价结果将不会对外公开,管理人也不得将评级结果用于商业宣传。业内人士认为,这将鼓励基金管理人专注于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避免机构过度依赖评级结果进行宣传。
强化合规风控本位,鼓励逆周期布局权益基金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评价框架,公募基金分类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合规风控指标。这类指标的设置旨在强化合规风控本位,提升管理人对风控的重视程度。
具体来看,合规指标主要包括被司法、行政机关采取刑罚、行政处罚、监管措施,被行业自律组织采取纪律处分、自律管理措施等情况。风控指标主要评价公司治理、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据市场人士,此次评价更加强化对“老鼠仓”、“伪市值管理”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的负面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分类评价工作将继续把合规风控评分作为A类管理人的前置评价程序,并将合规风控前置评价底线比例由10%提高到20%。这意味着,若管理人的合规风控评价排在行业后20%,则将失去获得A类、B类评级的资格。这体现出,分类评价体系对管理人合规风控能力的重视。
第二类是服务投资者指标。这类指标的设置旨在引导管理人重视中长期投资收益,鼓励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权益基金,并积极布局养老、科技、绿色等主题的基金。
市场人士表示,第一,本次分类评价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规模加分权重, 优化各类型产品中长期收益率加分指标。据悉,分类评价的体系仅考虑三年、五年等中长期业绩评价指标,未将半年、一年的短期业绩纳入评价指标。
第二,增加逆周期布局指标,对高位发行规模较大、投资者体验差的管理人予以扣分, 反之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就提出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为响应监管号召并提升投资者体验,已有多家公募在市场低点积极布局权益类基金,逆周期布局也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还有多家公募利用发起式基金进行逆周期布局。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发起式基金数量已达到2023只,管理总规模已达到2.88万亿元。
第三,突出服务养老、科技及绿色等重点领域的加分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分类评价新规鼓励养老、科技、绿色等主题基金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公募基金市场的产品多样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有望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而这些主题基金的发展,也有望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养老主题基金鼓励长期投资,有助于形成稳定的长期资本,为市场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科技主题基金专注于投资科技创新企业,有望助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绿色主题基金投资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有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类是专项工作评价指标。这类指标将根据评价期监管重点工作动态调整。
具体来看,对注重把握长期大势、积极发挥稳定市场作用的管理人予以加分;对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薪酬管理不符合政策导向的管理人予以扣分;对加大投资者触达面、积极宣传资本市场政策法规的管理人予以加分;对政商“旋转门”执业管理内控机制不到位的管理人予以扣分。
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证监会将对公募基金管理人进行分类监管,体现“扶优限劣”的理念,例如,分类评价结果还可作为管理人不同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和提取上限的参考依据。此外,据市场人士,近日监管部门在首批中证A500ETF产品注册中即考虑了分类评价结果。
业内人士认为,“扶优限劣”力度的加强,旨在通过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基金管理人强化风险管理,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长远来看,“扶优限劣”力度的加强还将推动创新业务的资源向优质基金管理人集中,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评价体系一视同仁,具体指标将持续完善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确保基金管理的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因而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据悉,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分类评价体系中,监管机构确保了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强调评价标准将一视同仁。无论是大型基金管理公司还是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都将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而接受评估。
据了解,2023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结果中,A类管理人中,大、中、小型公募的分布相对平均,多家合规内控良好、长期业绩优异的中小型公募基金获得A类评级。
业内人士指出,分类评价体系的“一视同仁”确保所有基金管理人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竞争,确保了各类公募基金在分类评价中的平等地位。这意味着,大型基金公司不能单纯依赖其规模优势来获得更高的评价,而小型基金公司则有机会通过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来获得认可。而公平的分类评价体系也将促进公募基金公司的公平竞争,激励所有基金管理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据悉,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1+N”政策文件要求,不断优化分类评价指标,强化分类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各管理人应对照分类评价整体框架和指标,持续深化公司治理和文化建设,夯实合规风控根基,进一步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稳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