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35国投资者力荐,15万+投资者共同选择,AI选股,轻松领跑大市立即解锁

上半年汽车召回大数据:特斯拉召回最多,多款日系车上榜

发布时间 2024-7-30 18:16
更新时间 2024-7-30 19:12
上半年汽车召回大数据:特斯拉召回最多,多款日系车上榜
F
-
VOWG
-
MBGn
-
RENA
-
HMC
-
TM
-
TSLA
-
VOWG_p
-
005380
-
000270
-
009540
-
7201
-
7267
-
MBGAF
-
7203
-
STLAM
-

编者按:进入2024年,中国各行业消费市场热度不减,更多新兴行业和优质产品进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汽车消费在技术革新中腾飞,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新体验。餐饮消费摆脱粗放发展,食品和饮品的精致化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情绪价值。家居家电产品以科技当头,智能化居家生活的图景已经照进千家万户。

2024年,《消费者报道》推出全新消费数据报告栏目——《消费洞见》,聚焦各行业消费前沿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趋势,用数据说话,记录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成长与蜕变,带来全面、新颖、细致的消费趋势数据研究报告。此为第1期,一起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汽车召回的大数据分析报告。

2024年上半年,多个品牌的车型进入召回行列。为此,《消费者报道》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乘用车召回公告进行统计和分析,带来2024年上半年汽车召回大数据报告。

召回概况:美系车最多,新能源车占比超四成

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产品缺陷中心共发布99条国内乘用车召回公告,召回车辆总数超过408万辆。需要注意的是,商用车、摩托车、汽车配件等的召回数据并未计算在内。

从品牌国别分析,美系车召回数量最多,超过176.4万辆,占比43.2%。日系车紧随其后,超过118.3万辆,占比29.0%。德系车位居第三,超过84.4万辆上榜,占比20.7%,而自主品牌也有超过26.7万辆汽车被召回。

从品牌出发,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是特斯拉,召回超过163.2万辆,本田(不含讴歌)次之,奔驰、长安和雷克萨斯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五位。

从车型来看,特斯拉Model Y和特斯拉Model 3包揽前二名。本田CR-V和长安CS55PLUS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均有超过20万辆汽车被召回。

今年上半年,共有超过175.7万辆新能源汽车被召回,占比超过43%。其中,召回数量前五名的新能源车型中,特斯拉的车型占据四席。此外,比亚迪海鸥有超过1.6万辆汽车被召回,本田CR-V插混版召回超过2.1万辆。

召回涉及问题方面,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动机相关问题最为突出。新能源车方面,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涉及次数较多,而软件控制/驾驶辅助功能也占比较高。

品牌分析:特斯拉因召回最多,本田多个混动车型上榜

在超过408万辆的召回车辆中,多个头部品牌成绝对“主力”。

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召回数量最多,召回超过163.2万辆汽车。排在其后的本田(不含讴歌)召回超过92.5万辆汽车,而奔驰也召回近78.9万辆汽车。自主品牌中,长安召回数量最多,召回超过20.3万辆。

特斯拉召回的车辆中,绝大部分与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相关,涉及Model Y、Model 3、Model S和Model X。关于“在自动辅助转向功能开启情况下,驾驶员可能误用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增加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的问题,特斯拉召回车辆超过161万辆。

近年来,特斯拉多个车型出现“失控”事件,相关交通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由此成为特斯拉与车主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因此,上述召回措施是对相关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改进和完善。

本田(不含讴歌)召回的汽车中,包括雅阁、皓影、奥德赛、飞度、缤智、CR-V、XR-V、INSPIRE等热销车型。此外,本田(不含讴歌)还召回多款油电混合车型,包括混动版INSPIRE、混动版CR-V、混动版皓影等。本田(不含讴歌)召回车型涉及的问题,包括燃油泵工作不良导致行驶中发动机熄火、制动系统安全隐患等。

其他日系车方面,日产召回超过2.6万辆,其中逍客召回超过2.4万辆。丰田(不含雷克萨斯和皇冠)没有召回燃油车,不过召回1317辆纯电汽车bZ4X。

其他合资品牌方面,福特(不含林肯)召回超过8万辆汽车,其中探险者召回超过6.2万辆,涉及燃油泄漏风险。

豪华品牌方面,多个豪华品牌召回多辆汽车。奔驰召回近78.9万辆汽车,涉及奔驰C级、奔驰S级、奔驰GLC等热门车型,除了涉及燃油泵等主要零部件的安全隐患,还涉及“不正确的粘合剂或其他维修偏差导致前风挡玻璃和全景天窗之间未被正确粘接”的“低级失误”。

除了头部豪华品牌之外,多个二线豪华品牌也在召回之列。“加价神车”雷克萨斯召回近15.5万辆汽车,其中包括超过10.1万辆雷克萨斯ES 200。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销量不佳的英菲尼迪,也有超过6.1万辆汽车被召回。此外,沃尔沃和林肯均有超过1.1万辆汽车被召回。

自主品牌方面,长安召回数量最多,超过20.3万辆,东风风神有超过4.1万辆汽车被召回,比亚迪也有超过1.6万辆汽车被召回。

车型分析:特斯拉Model Y最多,前十名奔驰占五席

2024年上半年,召回数量最多的车型是特斯拉Model Y,特斯拉Model 3排在第二位,两者合计超过154万辆,占特斯拉召回总量的近95%。

召回数量前十名的车型中,奔驰的车型占据五席,奔驰C级、奔驰E级、奔驰GLC、奔驰GLE和奔驰GLS均召回超过10万辆,其中奔驰C级和奔驰E级召回超过15万辆。

排在第三位的是本田CR-V,这款热销车型有超过25万辆车被召回,涉及与燃油泵、制动系统和蓄电池相关的安全隐患。值得一提的是,本田CR-V召回的车型中混合动力车型占比超过67%。

豪华车型中,除了奔驰的车型以外,还有多个品牌的车型召回数量超过1万辆,包括雷克萨斯ES召回超过15万辆、英菲尼迪Q50L召回超过4万辆、宝马7系和宝马X1分别召回超过1.4万辆和1.3万辆。

自主品牌车型方面,长安CS55PLUS数量最多,有超过20.3万辆汽车被召回,涉及360度全景影像显示异常问题。比亚迪海鸥有超过1.6万辆汽车被召回,涉及倒车影像无法显示问题。

新能源车型方面,多个合资或进口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在召回行列。本田的CR-V插混版和皓影插混版车型分别召回超过2.1万辆和7700辆。豪华品牌也有多款新能源车上榜,包括沃尔沃XC40 RECHARGE召回超过4116辆,奔驰EQE召回超过2443辆,保时捷Taycan也有1590辆汽车被召回。

此外,2024年上半年共有超过29.5万辆混合动力车型在召回行列,包括本田CR-V混动版、本田皓影混动版、本田INSPIRE混动版等。

召回涉及问题: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安全隐患突出

2024年上半,发动机相关故障和安全隐患仍是燃油车被召回的主要原因,排在召回原因数量的第三位。此外,变速箱和燃油泵相关安全隐患以及燃油泄漏问题也多次发生,“三大件”问题仍是燃油车故障“重灾区”。

新能源车方面,与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相关的召回数量排在召回原因总数的第二位,主要涉及动力电池软件或硬件故障导致车辆在行驶中失去动力、电池热失控等问题。

此外,软件控制/驾驶辅助功能涉及的召回数量排在第一位,主要涉及软件控制模块、安全驾驶辅助功能、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等方面的故障和安全隐患。目前,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品的“标配”,提升相关功能和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各大车企的必修课。

多媒体系统方面,中控屏的做工和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今年4月召回的16666辆比亚迪海鸥,就存在因摄像头驱动软件问题导致倒车画面无法显示的安全隐患。目前,中控屏幕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争夺的重点,其做工水准和安全指数值得关注。

可以看到,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配置在汽车产品中愈发常见,汽车的故障除了与“三大件”相关以外,也更多地与车机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等相关,这也表明各大车企不能简单地堆砌功能和配置,还要提升相关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稳定性。

召回措施方面,多个车企采用OTA远程升级来完成,其中特斯拉共4次使用OTA远程升级完成缺陷车辆召回。

需要说明的是,OTA远程升级虽然代表了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有车企以“系统升级”“用户礼包”“客户关怀”等类似字样,在未向监管部门备案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维修,并未通过正常的召回流程来解决车辆的质量通病。

不过,随着2020年和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两次发布相关通知,明确生产企业“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这项政策的发布,对于一些车企试图通过OTA升级的方式掩盖产品缺陷的做法起到监管作用,规范了车企的OTA升级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结语:消费者发现汽车质量问题可及时投诉反映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走高,与汽车相关的消费维权也随之增加。因此,对于广大车主而言,发现车辆存在质量问题后,可及时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反映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比如,通过小红书私信、抖音私信、微博私信、微博正文带上“@消费者报道”、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点击《消费者报道》官方网站中的“我要投诉”等方式,向《消费者报道》反映问题、提供线索。此外,也可以直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官方网站投诉。

▲《消费者报道》微博、官网向消费者提供了专门的投诉渠道

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里,你的爱车是否在召回之列?爱车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却未被召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