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气温飙升,汗水淋漓的季节又到了。
汗液浸湿的衣裤袜子,夹杂着汗液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质,很容易成为细菌的滋生地。穿着携带细菌的衣物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如导致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
因此,市面上各种以“抗菌、防臭”为卖点的纺织品顺应推出市场。这些抗菌衣物宣称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滋生,减少异味,保持衣物清洁卫生。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那样。
“抗菌”纺织品琳琅满目
市面上的抗菌纺织品不少,“抗菌防臭袜”“抗菌运动上衣”“抗菌毛巾”等商品琳琅满目。睿略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抗菌纺织品市场规模达706.03亿元(人民币),中国抗菌纺织品市场规模达到23.16亿元。
▲知名电商平台上,抗菌毛巾热销20万-50万件
▲知名电商平台上,抗菌袜子热销10万+
与此同时,各大知名品牌如李宁、安踏、斐乐、海澜之家、全棉时代、ubras、探路者、蕉内、洁丽雅等,也纷纷加入抗菌纺织品赛道。
近期,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文简称“江苏省消保委”)开展了抗菌纺织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该次比较试验的30批次抗菌纺织品样品中,有3批次样品发现问题,涉及蕉内、埃凯尔、竹之锦品牌。
《消费者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国家标准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中,明确界定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为“产品所具有的抑制细菌繁殖的性能”。在我国卫生行业标准《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中,“抗菌”和“抑菌”的定义略有不同,前者着眼于杀灭,后者着眼于抑制。
“抗菌纺织品”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够杀灭或妨碍织物上的细菌、真菌生长和繁殖,或使其失去活性功能的纺织品。
而目前针对抗菌针织品的抗菌效果,主要检测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引发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等感染;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能够引发人体肠道疾病或其他疾病;白色念珠菌属于机会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者菌群失调时致病,常见皮肤黏膜感染。
在上述抗菌纺织品比较试验中,具体来看,蕉内和埃凯尔两个品牌的样品,纤维含量实测值与明示不符,而“竹之锦”在抑菌上出现问题,其“竹丽尔抑菌成人毛巾”的样品经过50次水洗后,大肠杆菌抑菌率不符合FZ/T 62015-2009《抗菌毛巾》的要求,实测值为53%,低于指标值70%。其余样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项目表现普遍良好,但在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本次比较试验,消费者能一窥目前市面上抗菌纺织品的抗菌表现。
▲江苏省消保委比较试验的结果截图(图源:江苏省消保委微信公众号)
实际效果难辨别
尽管市场热闹、产品繁多,但抗菌纺织品目前只有《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等着重于产品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而关于产品质量指标特别是核心技术要素如抗菌率指标、抗菌效果等没有统一规范。有的企业各行其是,采用纺织行业标准或是团体标准,如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FZ/T 62015-2009《抗菌毛巾》、FZ/T 62044-2021《抗菌清洁巾》、FZ/T 73001-2016《袜子》等,以及团体标准T/GDBX 056-2022《抗菌纺织品》、T/SZTIA 001-2020《抗菌纤维及纺织品》等,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正的抗菌效果。
例如,在纺织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中,抗菌针织品按耐洗涤次数及考核菌种的不同,被分为A级、AA级和AAA级三个抗菌等级,其中AAA级最为严格。
▲纺织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但采用团体标准的抗菌产品就有所不同,抗菌率/抗菌性能最高等级可达到AAAAAAA级。以市面上的四款男士抗菌袜为例,有的品牌采用行业标准,有的采用团体标准,甚至是不同的团体标准,抗菌性能从3A、5A到7A不等,普通消费者很难快速判断哪款产品的抗菌性能更优。
▲海澜之家男士抗菌袜,宣称抗菌性能符合行业标准FZ/T 73023-2006的3A级要求
▲另一版海澜之家男士抗菌袜,宣称抗菌性能符合团体标准T/SZTIA 001-2020的5A级要求
▲京东京造男士抗菌袜,宣称抗菌性能符合团体标准T/SZTIA 001-2023的7A级要求
▲猫人男士抗菌袜,宣称抗菌性能符合团体标准T/GDBX 056-2022的7A级要求
抗菌≠防臭
此外,记者注意到,很多产品在宣称“抗菌”的同时,往往也喜欢跟“防臭”挂上钩,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众多周知,人体皮肤表面微生物除了一些条件致病菌外,还存在“致臭菌”。这些“致臭菌”可能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却会产生强烈的异味。黏腻的汗液混杂着衣物上滋生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积蓄起来也会释放出带有异味的气体。
早在2022年夏天,“防臭袜子真的能防臭脚吗”这一话题就曾引发热议。当时,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曾科普,汗味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异戊酸、氨气,只要通过GB/T 33610系列标准检测,且符合这些标准指标要求的产品就有一定的防脚臭效果。符合国标GB/T 33610.1-2019的袜子是可以防止脚臭的。此外,袜子检测报告显示氨气和醋酸成分的浓度减少率分别≥70,异戊酸成分减少率≥85,也能防止脚臭。
而在江苏省消保委的比较试验中,虽然30款纺织品的抑菌率均满足洗涤前标准抗菌效果的评价要求,但经志愿者连续穿用或使用3天后,全部无一例外散发出不同程度的臭味或异味。
这30款抗菌纺织品由志愿者连续3天穿着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3天后,不经过任何洗涤和处理便检测其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分析发现,30款样品中都存在大量细菌,包括16种致臭菌,而抗菌袜子中所含的细菌种类最多,异味也是因为其中“致臭菌”的大量滋生。
试验证明,30款抗菌纺织品虽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这三种致病菌的生长,却无法阻止致臭菌等其他细菌的滋生。由此可见,“抗菌”和“防臭”是两码事。
消费者如何选购?
最后,根据江苏省消保委的消费提示和一些公开信息,《消费者报道》帮小伙伴们整理了一些抗菌纺织品的选购小知识。
一是查看商品标签标识。目前消费者无法通过感官判断市面上销售的抗菌纺织品是否经过抗菌处理以及是否具有抗菌效果,因此消费者应购买标识齐全的抗菌纺织品。规范的标识除包含企业名称、地址、产品标准、安全类别等信息外,还应包括产品的抗菌性能、抗菌类别、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例如忌用范围)等内容。如果局部或贴补部位有抗菌效果,标识上也应有所体现。
二是查看产品是否标注了抗菌等级。前文所述的行业标准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明确规定了,A级、AA级、AAA级抗菌针织品需分别通过10次、20次、50次的耐洗涤测试。不同抗菌级别的产品耐水洗次数和考核菌种不同,对于会频繁洗涤的产品如内衣类产品,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等级高的(如AAA级)。
三是了解抗菌详细信息。网上销售的可靠的抗菌纺织品通常会具体说明产品的抗菌工艺以及测试效果。如抗菌剂的种类、经过某某机构测试、产品符合某某抗菌标准等。
四是注意有无刺鼻异味。纺织品在印染和后整理加工中要使用多种化学整理剂,若加工工艺不当,容易导致化学物质残留。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有刺鼻异味的抗菌纺织品,以免因化学物质超标影响健康。
五是及时清洗定期更换。仔细阅读商品的维护保养或洗涤说明,抗菌纺织品一般是在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加入抗菌剂或使用抗菌纤维而制成,这些抗菌剂或抗菌纤维可能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或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抗菌效果有所下降,建议消费者及时清洗或定期(2-3个月)更换。
除了抗菌效果外,消费者还应关注产品的安全性。例如,GB/T 31713-2015《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中规定了抗菌纺织品对黏膜不应产生刺激性等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