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湘财证券发布研报认为,《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牛黄进口管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口牛黄使用试点有望缓解国内供给端紧张局面,减少相关企业成本压力。以中药创新药为创新代表的“药”创新和以品牌中药为传承代表的“药”焕新,推动中药行业聚力向“新”,实现“创新+质优”。此外,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中药行业有望受益于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2024年7月1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海关总署办公厅公开征求《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
进口牛黄使用试点旨在加强进口管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牛黄作为牛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胆管结石)极为稀有,我国每年牛黄的出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传统中成药生产的需求量,牛黄资源面临紧缺局面,进口牛黄传统上一直是我国牛黄药材的重要来源。《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牛黄进口管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2000年前后疯牛病疫情在全球蔓延,为控制风险,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部署,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牛源性药品进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药管注〔2000〕489号)、《关于禁止药品、生物制品生产中使用疫区牛源性材料的通知》(国药监注〔2001〕27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牛源性及其相关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告》(国药监注〔2002〕238号)等,明确要求“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如天然牛黄、牛胆膏、牛骨粉等”。此次进口牛黄试点公告对试点时间、区域以及申请人均作出要求:试点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广西等12个省(区、市);牛黄进口申请人应当为试点区域内处方含牛黄中成药品种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进口的牛黄仅限进口申请人自用于相关中成药的生产,不得销售;试点时限设定为公告发布之日起2年,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进口牛黄使用试点有望缓解国内供给端紧张局面
由于牛黄本身是牛的病变产物,正常牛身上不存在牛黄;同时,因养殖模式变化,肉牛养殖量上升而耕牛量大幅下降,使得养殖肉牛一般养殖20个月即宰杀,较难形成牛黄(正常情况下牛龄10岁之后产生牛黄几率增大),导致天然牛黄产量较低。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从全球牛黄数据看,牛形成概率在1-2‰,目前全球天然牛黄年产量约4000kg,我国天然牛黄产量约600-700kg。牛黄价格由于供给短缺,近年来维持高位运行。2014年左右为20万元/公斤,逐步上升至2023年1月的约50万元/公斤,随后呈现较快上涨态势,2023年4月达70万元/公斤左右,2023年8月约100万元/公斤,2023年11月约140万元/公斤,2024年1月约160万元/公斤。进口牛黄使用试点有望缓解国内供给端紧张局面,减少相关企业成本压力。
投资建议:聚力向“新”、提质增效,关注三大主线
创新与传承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与重点,传承创新、转化赋能成为引领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以中药创新药为创新代表的“药”创新和以品牌中药为传承代表的“药”焕新,推动中药行业聚力向“新”,实现“创新+质优”。此外,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中药行业有望受益于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建议关注三大主线:
主线一:“药”创新,关注中药创新药。在政策与临床需求双驱动之下,中药创新再度加速,新药上市节奏加快且1类新药占比明显提升。研发创新是核心,进入医保基药目录是放量的重要条件,而下半年基药目录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或成为行业催化因素。建议关注:(1)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在研产品丰富且研发进展较快、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较好(尤其是能通过循证医学改写临床诊治指南)、布局大品类有独家品种的企业;(2)2023版医保目录新增品种和解禁品种及相关企业;(3)“医保+非基药”品种及相关企业。
主线二:“药”焕新,关注品牌中药。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品牌优势共同构筑了品牌中药的高竞争壁垒。市场及模式创新,打通了“防+治+养”全产业链,进一步凸显品牌中药消费属性。治已病、治未病、康养保健的全程覆盖,叠加银发经济的利好,体现出品牌中药“治疗+消费”属性,增加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拓展了市场增量。建议关注:(1)拥有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产品力强的品牌中药;(2)通过市场及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业态模式、拓展产业链、拓宽市场领域的品牌中药。
主线三:国企改革,关注提质增效的国有控股企业。中药行业的央企国资控股、省属国资控股以及其他国有控股比例均高于行业水平,中药行业在医药子行业中受益于国企改革的程度明显较高,有望通过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