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可可主要生产国气候变化、作物病害等因素影响,世界可可产量出现短缺,价格正在经历剧烈波动。
在半个多月前,可可期货价格刷新了历史高价,创下12261美元/吨的新高。而去年同期价格,其仅为3000美元/吨左右。4月25日,洲际交易所宣布将提高交易可可期货的保证金要求之后,这种大宗商品的价格便开始一路走低。数据显示,期货价格一度下跌了27%,创下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两日跌幅。尽管近日可可价格出现明显回落,但价格仍远高于历史的平均水平。
可可期货近一年的涨幅情况 (图源: Tradingeconomics)
国际可可组织发布的预测显示,2023~2024年度全球可可供应缺口为37.4万吨,比2022~2023年度的7.4万吨缺口增加了405%。由于气候变化加剧对可可生产的威胁,到2025年可可价格可能会保持高位。
受此波及,巧克力行业正面临挑战。
巧克力价格最高涨幅超185%
可可身价的暴涨,烘焙人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自今年4月起,多家可可和巧克力产品供应商的商品价格集体狂飙。以全球可可和巧克力原料巨头的百乐嘉利宝为例,其旗下品牌嘉利宝、梵豪登的巧克力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据悉,嘉利宝作为历史悠久的可可和巧克力生产商,全球规模较大的巧克力生产基地,已成为众多烘焙行业常用的巧克力品牌。《消费者报道》记者观察发现,2.5KG的嘉利宝57.9%黑巧克力的价格从244元上涨至635元(该数据截至5月20日下午)。慢慢买APP数据显示,今年2月,该黑巧克力的最低价为211.58元,仅过去两个月,该黑巧克力的价格涨价幅度超200%。
图片来源:慢慢买App 2.5KG的嘉利宝57.9%黑巧克力的价格走势图
与此同时,百乐嘉利宝旗下的梵豪登涨价幅度也引发广大消费者讨论。慢慢买APP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规格为1.5KG的梵豪登65%纯脂醇黑巧克力币的常购价为115元,目前到手价为272元,涨幅近137%。
图片来源:慢慢买App 1.5KG的梵豪登65%纯脂醇黑巧克力币的价格走势图
面对原材料成本压力,烘焙行业叫苦不迭。在某社交平台上,不少烘焙行业人员一片哀嚎,纷纷抱怨巧克力的价格涨疯了,认为巧克力价格涨得比黄金还厉害。
在一片“涨”声中,多名专门做蛋糕烘焙的店家正为此感到紧张与担忧,是否该坚持卖巧克力产品、是否涨价成了烘焙商家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有部分烘焙商家在社交平台交流自己的想法:“蛋糕涨钱就意味着顾客很难买账”“打算下架巧克力蛋糕了”“如果不做巧克力产品就失去了这个客户群体,那岂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巧克力糖果要吃不起了?
可可被广泛应用于巧克力产品和糖果当中,随着可可的价格上涨,巧克力的终端市场会受到影响吗?
一般情况下,大型巧克力制造商会提前购买大量的可可进行对冲,短时间内不会对企业的成本有较大的影响。而中小型巧克力制造商,他们所受到可可价格上涨的冲击更大。他们往往不具备强大的财力,无法提前购买大量的可可作为库存,并且生产产品的可可含量较高,使其财务压力加大。随着供应的耗尽和可可价格居高不下,巧克力制造商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这一成本最终将会转嫁给消费者。
5月10日,《消费者报道》记者走访了2024第二十七届中国烘焙展览会,部分中小型巧克力制造商的参展商向记者表示,考虑到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只能自己承担可可成本上涨造成的损失,短时间内不考虑涨价。“如果涨价的话会影响太多了,可能会卖不出去”,某巧克力品牌参展商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说。
也有部分参展商向记者大吐苦水:“厂家那边涨价涨了3、4倍,我们也只能跟着涨”。
与此同时,《消费者报道》记者走访了广州一德交易市场,部分商家表示,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没有任何变动,暂时没有收到涨价的消息。“一直都是这个价,没有受到影响”,一名以批发零食为主的商家表示。
那么,此次可可成本疯涨,各大型巧克力制造商是否会考虑提价化解?亿滋首席财务官Luca Zaramella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一季报业绩会议中透露,亿滋的可可库存已覆盖2024全年及2025年部分需求。“我们的储备期限通常在12个月以上,但鉴于最近的波动,储备期限略有缩短。我们的团队会继续密切关注市场,以使自己(的成本)处于最佳水平”。
《消费者报道》向玛氏、好时、明治、雀巢奇巧、费列罗、亿滋发送采访函问询,截至发稿日,上述企业没有任何回复。此外,《消费者报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德芙、好时、明治、雀巢奇巧、费列罗、健达的官方客服问询,上述企业的客服均表示暂未收到涨价通知。
为了降低成本压力,今年,美国巧克力巨头好时近期推出了焦糖夹心巧克力、柠檬味巧克力棒等新品,通过调整产品配方,降低巧克力糖果中可可的比例,从而避免直接涨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短期看巧克力的价格面临上涨,但涨幅很难预测,一方面巧克力本身属于高毛利产品,企业可能会内部消化一部分涨幅;另一方面,本身期货走势会有波动,而且行业大企业正常会采取多种方式控制采购成本波动,因此具体情况还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