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8日讯(记者 梁柯志)11月2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在承前启后的第三季度,市场关注到《报告》透露了央行在金融领域新的指导思路。
中金、广发和浙商等多家机构都注意到《报告》中专栏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的新提法和背后的信息。
11月28日,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林英奇发布观点认为,专栏二阐述“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意味着长期来看信贷持续高增长的必要性可能降低。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39.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万亿元,意味着每月平均新增贷款超过2万亿,为近年来罕见。
与此同时,专栏二强调“银行业要把握好信贷增长和净息差收窄之间的平衡,亦需寻求新的信贷合理增长水平”。
对此,11月28日,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发布观点认为,贷款“价格”的下行也意味着当前信贷市场总体“供大于求”,若银行继续采取大量投放增量贷款的方式,在实体部门需求相对疲弱的情况下,其自身的净息差压力会持续加大,不利于利润的留存及后续资本积累和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
盘活存量:明年天量信贷将退场
央行之所以提出盘活贷款存量的背景是,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开始,国内贷款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
11月28日,广发证券分析师钟林楠表示,央行直接提出“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降低,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紧迫性上升”,比较明确地指向内外利差、地方债务、房地产等目前较为显性的问题。
在《报告》中,央行表示,2018年之后新增贷款占比四成的房地产贷款持续下降,到2023年占比几乎为零。同时,化解地方债方案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逐步偿还,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对贷款的替代效应等。这些都成为银行体系必须调存量结构的客观因素。
11月27日,某城商行总行营业部总经理对财联社表示,今年开门红以来各家银行都争夺国企项目、大项基建项目贷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非常慎重 ,尤其地产企业是几乎不碰的。
一方面支撑银行天量信贷的核心需求即将消失,另一方面,银行的息差和资本金也无力继续支撑天量信贷。
浙商证券梁凤洁团队11月28日分析认为,央行提出的盘活存量资金,主要路径还是做减法,包括应对房地产需求下降、城投化债还款、基础设施盘活、融资结构优化等方面。
预计这将对第四季度和明年初的信贷投放带来直接影响。
11月28日,方正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伟认为,近两年年初冲贷、季末冲贷、季初收贷较为明显,这对资金市场会带来一定扰动。央行报告称将关注平滑信贷投放节奏,预计11-12月信贷投放或许有支撑,而2024年信贷冲量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贷款增量回落情况下,银行面临到期的规模并不小,一增一减意味着信贷总量或将逐步萎缩。
根据梁凤洁团队测算,23H1末上市银行1年内自然到期的贷款占比为22%,因此推算银行体系1年内自然到期的人民币贷款金额或达51万亿,远超2022年全年净投放的21万亿。
再次平衡量与价:局部利率上升,息差或见底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比年初增加19.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当前存量贷款大体为年度增量的十倍。
中金公司林英奇认为,央行要求银行“把握好信贷增长和净息差收窄之间的平衡”,指出了当前信贷需求不足同时信贷增长过快导致息差承压的问题。
央行称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报告》显示,9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而今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较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处于历史低位。
上述城商行人士认为,真正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一般都是急迫和高频,在“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面前,它们对于利率的承受能力也比较高;反而对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存贷款业务,银行的议价能力是很低的,从效益上来说,不冒风险难以获得对应的收益。
浙商证券梁凤洁团队认为,此次人行指出银行业要把握好信贷增长和净息差收窄之间的平衡。预计2024年一季度信贷供给节奏有望放缓,信贷供过于求的情况有望改观,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有望企稳。
上述城商行人士认为,日前号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配套措施将会一定程度上鼓励银行放贷,在明年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的实质贷款会上升,如果能控制好风险,银行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