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3日讯(记者 成孟琦)过去三年,香港市场见证了在港中资券商从风生水起到抱朴藏锋。即便见惯了行业的起伏,“金钟某公司全体被裁”的小作文,还是很快发酵,并引来金钟数家中资券商员工们的辟谣。
为何金钟中资券商被集体中伤?
为何金钟的中资券商被集体中伤?主要是因为近两年,受地缘政治、疫情和美联储加息影响,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持续低迷,IPO和发债项目减少,对在港中资券商的业绩带来显著的冲击。而在港中资券商一般都位于上环到铜锣湾一带沿线,当中又以租在金钟和中环的券商最有经济实力。如果连最有经济实力的都要“全员被裁”,那传言才能有足够的“噱头”。
此外,不得不承认,今年九月在港中资券商确实足够吸引眼球。首先是因为疫情停办了三年的中资“投行杯”篮球赛重开,并在九月决赛。24家中资投行比赛近百场后,闯入决赛的是海通国际和华泰国际。海通国际开局一度大比分领先,此后双方不断交换优势地位,但华泰国际后卫在终场前30秒用一个反手上篮逆转了结局,捧得本届“投行杯”冠军奖杯。
此外,连续发生的两起停牌也让市场聚焦在港中资券商,当中,海通国际决定溢价114%进行私有化和港股退市;西证国际也未能维持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规定的足够营运水平,和没有相当价值的资产保证其股份继续上市。
港股持续了近三年的低迷行情、富有张力的篮球比赛情节和可以被港股载入史册券商停牌潮下,最终酝酿出了“金钟中资券商全员被裁”的小作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此行情之下,所有券商都不好过,连头部中资机构也在缩编,人员自然流失后不再进行招聘,或是劝退小部分员工。
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金钟的办公楼,以太古广场、力宝中心、海富中心为主,与中环相比更为集中。目前,在金钟设有办公室的中资券商,包括中信国际、国信香港、天风国际、申万宏源香港、和东吴国际。
其中,中信证券国际属于头部在港中资券商,收入利润位列中资券商国际子公司收入前三名。今年上半年,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国际、中金国际总收入分别为68.45亿港元、62.67亿港元、60.06亿港元,同比分别上升36.33%、84.68%和51.78%。利润方面,中金国际、中信证券国际、华泰国际净利润分别为16.81亿港元、10.87亿港元和6.68亿港元。
头部在港中资券商收入净利润相对稳定,但也有券商连续亏损。
海通国际今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7.88亿港元,期内亏损额为7.81亿港元,上年同期亏损则为16.81亿港元,亏损已经大幅收窄。
由亏转盈的原因,主要为海通国际的交易及投资收入净额在今年上半年由负转正,去年同期收入净额为负12.83亿港元,今年上半年达5.89亿港元,成为海通国际收入大幅飙升的主要推动力。海通国际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压缩风险资产敞口,继续巩固固收证券及固收产品的一级及二级市场销售及交易,并与总公司共同开发跨境总回报掉期业务。
此外,半年报里写到,另外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下降主要受香港资本市场活动大幅度减缓影响,导致海通国际的企业融资业务、经纪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表现不佳。
国泰君安国际也提到,上半年香港首次公开发售集资总额同比下降10%、股票成交量同比下降16%,相关美元债券发行金额同比下降27%,导致经纪、企业融资及资产管理等业务部门之佣金及费用收益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国君国际佣金及费用收益同比下降24%至3.42亿港元。
申万宏源香港称,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3724万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减少33%。利息收入方面,来自客户贷款的利息收入上半年累计为4680万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下降20%。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主要是受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恒生指数报告期内呈现先高后低走势,6月初曾跌至18200点水准,较高位回落约20%。与此同时,投资者投资意愿受到市场动荡影响,大市成交额同比下滑,报告期内,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1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83亿元下跌16.5%。
中资在港券商业务发展普遍瓶颈期
根据以上中资券商解释,在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全球市场震荡风险增加,港股成交量持续低迷成为佣金及手续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二级市场的低迷也造成IPO业务缩水。但“看天吃饭”背后还隐藏着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资在港券商业务发展普遍进入瓶颈期,如何突破瓶颈才是券商更大的焦虑。
对此,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此前表示,香港证券业竞争持续激烈,主打“经纪+投行+贷款融资+投资交易+资管”的中资券商从同质化趋于向信用风险分化发展。中资在港券商业务发展普遍进入瓶颈期,表现出四大共性问题:区域覆盖及客户资源单一,严重依赖境内客户;业务范围局限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自营投资业务大幅亏损;缺乏资本补充能力。
赵红梅称,过去几年,重资本、高杠杆的经营模式暴露了在港中资券商自营业务在周期中的脆弱性。伴随海外投资需求不断提升,部分头部券商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转型,从高波动的自营方向性投资逐步转为做市商模式,向盈利更为稳定的客需型机构业务转型。部分中资券商虽然发展多年但自身的造血能力依然薄弱,面对市场波动时仍要依赖母公司的担保增信以及真金白银增资。大部分中资券商面临严峻考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是抵御风险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