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9日讯(记者 林坚)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是服务未上市企业的重要力量。11月9日,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服务”分论坛上,据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介绍,证监会将从四个方面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构建全链条、全周期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
一是优化市场生态,提升直接募资效能。王建平表示,重庆、宁波和广东等股交为地方私募基金综合研判会商提供系统支持,北京等地区正在积极探索。
他说,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地方批、地方管”的证券转让场所,多由地方国资控股,与产业基金联系紧密;现有12万合格投资人,还有众多登记存管的企业、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组织,存在较大资产配置管理需求。
二是建设优质企业数据库,便于私募基金精准对接。可以看到,近年来,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企业的质量不断提升,现服务“小巨人”企业19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万家,并按照发展阶段、细分行业、科技含量等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同时建立了包括投融资信息、政务数据、第三方数据和现场走访信息等多维度企业数字档案。
对此,王建平谈到,有了企业“画像”,能够根据私募基金的投资偏好精准对接,提高对接效率。
三是提供综合服务,赋能投后管理。王建平说,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能够有效支持私募基金的投后管理、赋能等需求,更好对接政策和产业资源,提升企业存活率和成长性,提高私募基金投资绩效;此外,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培育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今年8月与新三板制度性对接正式落地,投后企业进入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的“升级”路更为畅通;与此同时依托区块链建设场外权益登记平台,登记存管股权相关权益,特别是目前无登记备案平台的私募股权投资权益,提高股权清晰度,保障市场各方权益。
四是撮合份额、股权转让,拓宽退出渠道。据记者了解,目前,经证监会同意,部分区域性股权市场已开展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份额转让和质押融资均超百亿元,拓宽了LP退出渠道。
王建平称,随着企业端和私募基金端不断聚集,区域性股权市场能够根据企业股权融资阶段和私募基金投资管理需求,适时撮合私募基金份额和所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同时依托企业数字档案以及区块链建立的定向授权访问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股权不清晰等问题。
王建平表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在他看来,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两者在前期发展基础上可以相互融合。
一方面,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私募股权市场,具有非标、大宗、低频、私密等私募特点,在权益登记和投后赋能等方面能够为私募基金提供一定支持。另一方面,私募基金在发掘投资标的和投后服务等方面可以更好对接区域性股权市场。
他表示,二者有效结合,协同发展,健全私募市场,与沪深北交易所及新三板等公开市场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覆盖科创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部际央地协同,不断优化私募基金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服务能力,支持私募基金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共同发展,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效能。
私募股权基金获得长足发展,募投管退循环仍存在挑战
记者注意到,自2014年纳入证监会监管以来,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今年10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近1.3万家、管理规模超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行业经过规范整顿呈健康发展态势,生态不断优化。今年7月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私募基金监管法规体系,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仅如此,私募股权基金在促进股权资本形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私募基金累计投资于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新三板企业股权和再融资项目数量超过20万个,为实体经济形成股权资本金约12万亿元。经过穿透统计,支持了5万多家未上市企业。
私募股权基金充分投早投小投科技,有力支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前,投资科技创新领域已成为行业共识。私募基金是支持科技创新最活跃最基础的力量之一,逐步加大对计算机、半导体、医药生物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成为初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孵化器”“助推器”,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配性。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在投项目9.8万个,在投本金4.48万亿元。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来,90%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60%创业板上市公司曾获得过私募股权投资。另据清科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私募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家、投资金额2.18万亿元;投资“小巨人”企业5038家,投资金额8800多亿元。也值得一提的是,在会上,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也表明,必须看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私募基金原有募资、投资路径发生重大变化,募投管退循环存在一些挑战。
一是长期资金来源不足。募资难已成为新常态,国有资金占比较高,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规模较小,基金稳定性较弱,不利于投早投小投长。
二是投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后赋能安排有待优化。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覆盖率约为15%、“小巨人”股权投资覆盖率约为39%,行业对硬科技、科技创新企业的理解、筛选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各方对被投企业在投后赋能、投后支持方面需要优化机制安排。
三是退出渠道需要拓宽。目前基金已经到了密集退出期,需要发行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多元化退出渠道。区域性股权市场逐步建立起适合适配的基础服务体系
谈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王建平表示,这是服务所在辖区中小微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也是地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区域性股权市场初步建成基于区块链的场外市场设施,逐步建立与其他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对企业规范培育的“苗圃”作用不断提升,能够为企业提供登记托管、股权转让、认股权、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权益管理服务,股权、可转债、信贷对接等融资服务,以及规范运作、辅导培训、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服务。
截至今年9月,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服务企业近18万家,其中挂牌公司4.31万家,展示企业12.09万家,纯托管公司1.2万家;累计实现各类融资2.33万亿元;累计培育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910家。
据了解,2020年以来,证监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作出系统布局,进一步明确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定位和发展逻辑,即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核心,围绕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企业规范上市三大功能,加强央地协同,着力建设成为企业孵化培育平台、私募股权投融资生态服务平台、拟上市企业规范辅导平台,形成持续发现、服务和培育优质企业的良性机制和市场生态。
证监会稳步推动创新试点,完善市场生态。王建平介绍道,证监会先后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启动综合性的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以及区块链建设、私募份额转让、认股权综合服务和非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等单项试点,推动各地深化对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的理解,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探索“一省一策”发展路径。
证监会鼓励地方加大组织协调、数据共享、政策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步建立起适合企业特点和需求的基础服务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上市规范培育体系,以及与其他层次资本市场合作对接机制。
不仅如此,证监会积极推动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引导高质量企业入场。王建平表示,通过各项试点和专板建设,引导专精特新企业、私募投后企业以及上市后备企业入场规范培育,增强合规和规范治理意识。根据场外市场逻辑,简化入场程序,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非必要不披露”的信息存证和定向授权访问机制。
王建平表示,证监会始终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提升服务能力,增加企业获得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一是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摸准企业需求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二是在原有股权、可转债、股权质押等产品基础上,探索融资机制创新和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如在北京、上海、重庆开展的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通过提供对认股权这种股债混合工具的登记托管、转让行权等综合服务,有效解决市场刚需,加强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广东股交运营1.5亿元风险补偿金,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462亿元;天津、广东、山西等股交运营的“政务数据+金融”平台累计为200万家企业对接信贷3000亿元。
三是协助运营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属地服务基地,联合证券公司和证券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规范运作、上市辅导、并购重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提前解决上市过程中的问题。江西、内蒙古、重庆等地明确由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宁波股交近两年培育了辖区70%的上市后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