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5日讯(记者 王俊仙 卢阿峰)“昨晚到现在,我们和业内以及监管都在讨论这个意见稿。”一家Biotech企业人士透露,相比网传版本,MAH征求意见稿,让众多Biotech放下了之前忐忑不安的心情。
财联社记者采访的CMO上市企业和业内专家对于该政策的推进均表示积极欢迎态度,专家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MAH制度在中国的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MAH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也暴露出了一些质量管控方面的问题,该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MAH制度在国内新时期发展制定了更为详细和周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体现了主管部门对MAH制度下的生态圈大有从放手鼓励到整治和规范的趋势,从而帮助中国医药创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B证企业数量大爆发 “稀释”行业整体质量
不可否认,近年来医药行业中,Biotech、Biopharm、CXO、CMO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热度非凡,与MAH制度在中国的试点与推广密切相关。2015年,在欧美日已施行多年的MAH制度被引入国内,2019年底,经十个省份的四年试点后,该项制度被写入《药品管理法》正式全国在推广,促使中国医药行业向专业化、分工配合的趋势转变。
MAH制度在国内铺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B证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的企业)数量的喷发。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22年,我国药品生产许可证达到8781张,其中B证持有1062张,近两年B证就增加了502张。
“MAH制度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制度,为行业创新提供了便利,也实质上推动了行业的前进,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某B证公司总经理、资深医药行业专家齐正伟对财联社记者介绍道,比如持有人与生产者不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双方协议后的契约精神缺乏制约,在彼此配合上,出现了“持有人热、生产者冷”的现象;持有人与生产者的角色定位需要适应,双方既是合作关系也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逻辑关系;另外在统筹产能、合理利用行业资源方面也需要政策与制度的完善。
“这么多B证企业,美其名曰是医药创新类企业,但有很多滥竽充数。”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旗下B证子公司担任高管、资深医药行业专家刘明睿对财联社记者透露,之前很多代理商转型成为B证企业,但实际上没有药品研发实力,只是瞄准市场上一些成熟品种进行剂型和成分的改良,创造概念吸引投资和眼球,这种跟国家一开始推行MAH制度的初衷是背离的。
“正常来说,一个创新药物研发立项到取得上市许可,再到生产和商业化销售,在国外研发周期都是十年为单位起跳,十亿美金等级投入,MAH制度在国内正式推广也才五年不到,就有一千多家MAH持证企业了,你觉得正常么?”刘明睿对财联社记者补充道。
齐正伟赞同道,有很多B证企业找寻的代工企业也都是中小工业企业,授权了就当“甩手掌柜”,对品种质量管控不管不问,中小企业也觉得订单不大不重视。所以行业迫切需要正本清源。
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 新政其实“手下留情”
实际上,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早就对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进行了监控,并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2021年7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的招伟汉等人对该省30家B证申报方现场检查发现的260条缺陷进行了分析,其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缺陷条数占比63%,机构与人员存在缺陷条数占比25%。此外,还有海南、山东等省相关监管机构和人员发文表示对于B证企业对所持有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负责的主体责任履新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24日国家药监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委托生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监管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分为:“严格委托生产的许可管理”、“强化委托生产的质量管理”、“强化对委托生产持有人的监督检查”及“其他事项”等四部分,共17条。
该征求意见稿并不是“突然袭击”,早在四月就有版本流出。据媒体当时报道,有Biotech创始人直言“已经是资本寒冬了,如果必须拿出一部分钱来建厂、买设备,有的公司可能会被逼到绝境。”
而正式推出的征求意见稿多了一些“温度”,取消了对除疫苗、血液制品外的生物制品持有人自行生产能力的强制要求,但同时也对MAH全产业链条参与方做出了更为详细,更为强化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
齐正伟评价道,MHA制度下监管的难点是质量管理体系,征求意见稿对质量授权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规范的统一及跨省监督的新要求等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破解监管难点,完善产品质量管理。“至于与四月流出版本相比,取消了对除疫苗、血液制品外的生物制品持有人自行生产能力的强制要求,我觉得是主管部门结合当前行业实际情况,认为不能操之过急、不宜打击面太大的考量。这也符合持有人与受托方的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目的。”
“对于我们业内人士而言,我们很欢迎这个征求意见稿,因为非常细致,细到照着操作就好了,增加了我们企业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刘明睿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等到政策正式出台,下一步就是要观察各省的落实情况了,毕竟每个省的药监部门对新政策的理解,尺度的把握,包括对企业的核查到底能不能做到,有没有这么多力量组织专家去做企业的核查,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CMO上市企业表欢迎 中小Biotech迎考验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该征求意见稿实际本身对海外占比高的CXO企业没什么影响,检查是配合企业产品的检查,更多遵循客户所在地的监管要求。
“我们很乐于看到行业规范政策的出台,我们认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是利好的。”凯莱英(002821.SZ)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公司一直在关注该政策的推进,4月初该政策流出时公司已经有一些讨论。现阶段来看,该政策对于公司CMO业务影响不大,因为公司相当部分业务都在海外,国内业务在质量管控方面也是同样高标准、严要求,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不成问题。
财联社记者也以投资者身份分别致电了康龙化成(300759.SZ)、昭衍新药(603127.SH)、睿智医药(300149.SZ)等有医药外包业务的上市公司,他们都一致对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持积极态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对于征求意见稿中的“拟申报注册的产品尚未取得上市许可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事前沟通等方式,指导申请人在完成支持药品上市注册的药学、药理毒理学和药物临床试验等研究,确定质量标准,完成商业规模生产工艺验证,并做好接受药品注册核查检验的准备后,再提出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核发申请或者增加生产范围的申请”的内容都表示关注。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这条规定意味着企业还没上市产品时,就要做好一切准备,但如果是Biotech企业对外委托生产的,成本就会高很多,最终导致创新药公司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提高。
齐正伟则认为不能单纯从成本来看,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主管部门通过全过程介入与帮扶的手段,让‘伪创新’的中小B证企业知难而退,从而帮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B证企业拿到产品批件更稳妥和有保障。这对Biopharma方和CMO/CDMO方而言实际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了监督检查与被监督检查。总体而言,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MAH制度下的生态圈大有从放手鼓励到整治和规范的趋势。”
“其实这也算是提醒相关企业要把产品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只有把安全和质量做好,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也才能赢得市场或者是监管方面的信任和支持。”凯莱英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编辑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