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编辑 周新旸)讯,广发香港最新研究认为,港股的承接能力被低估,未来更多中概股的回归有望抬升港股的成交。
与A股、美股两个市场相比,港股确实存在着流动性差距。不过,研报认为,无论是走势分化还是估值差距,本质影响因素都是基本面逻辑,并非由交易层面的因素主导。
港股体量和成交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承接能力可能被低估
由于数家企业被列入暂定清单,中概股在美国除牌退市的事件再度闹得沸沸扬扬。作为承接中概股回归最重要的平台,港股同样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市场对其是否足以支撑庞大的中概股回流存在担忧。
不过,市场常常遗忘了港股的市值规模和成交水平其实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事实,进而低估了它的承接能力。由于中概股的回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影响可以被逐步平滑。
此外,过去几年港股IPO兴盛,市场呈现鲜明的“供给创造需求”特征,即更多的新股会带来更高的成交量,抽血效应并不显著。总的来看,虽然港股的流动性与A股和美股相比存在差距,但过去数年港股表现的低迷更多还需归因于基本面逻辑的冲击,而非交易层面的因素。
截至2022年2月,港股的总市值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五,2021年的总成交额也为全球第五。事实上,近几年港股不乏因大股东减持/配股/新股上市而引起天量成交的案例,但这些交易层面的因素都并未对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广发香港认为港股存在一定韧性,对于中概股回归的实际承受能力可能被低估。同时,不宜将风险事件发生时的极端状况简单地进行线性外推,也不必将市场在恐慌情绪下出现的行为视作常态化现象。
未来更多中概股回归有望抬升港股成交量
如果市场总需求不变、资金池固定,那么新股供给的增加会产生抽血效应,影响现有股票的价格,此为“需求制约供给”;而如果市场的总需求同步于供给的变化,资金池随着更多优秀上市公司的涌入而不断扩大,此为“供给创造需求”。
港股呈现的特征其实是后者:2018至2020年,每年上市新股的日均成交额均超过百亿,也带动原有股票的成交水涨船高。
不过,港股需求端的制约因素往往被过度强调,供给端优质中国企业对资金产生的吸引力却常常被忽视。
未来中概股的回归将进一步带来优质供给,有望使港股的日均成交中枢抬升180亿港元,而若中概股的总市值能回到21H2的均值,换手率不变,成交额增量甚至能达到280亿。
研报认为,港股与美股和A股产生走势分化和估值差距的本质影响因素是基本面:
港股的市场结构高度集中,头部公司不缺关注,价值发现作用良好,并不需要支付太多的流动性折价,此前走势的低迷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和政策变化影响;
与美股相比,港股的大型科技股并无明显的估值折让,PEG水平甚至还更高;
与A股相比,港股传统板块估值折让明显,但这是由于两地的估值体系不同,即便流动性充足也难弥合;
此外,港A的市场结构差异较大,软硬科技难以直接比较估值。
针对中概股退市的忧虑已经发酵了近两年的时间,中美监管机构的分歧仍十分巨大。广发香港认为最终不会走到中概股全面退市的极端境地,两国的监管机构也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支持达成合作协议的立场。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妥善处理好监管领域分歧的同时,也要树立起对港股、以及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信心——而这种信心,不仅来源于股票市场自身的韧性,更仰赖于中国经济强劲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