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陈俊岭)讯,在充满魔幻与现实的2021年,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再次显现——尽管私募基金的数量和管理规模迭创新高,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家数却不增反降。
中基协最新披露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管理基金规模19.73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25.14亿元,而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542家,却较上月减少了27家。
在国内私募基金规模逼近20万亿的背后,则是各家私募机构备案积极性的持续高涨。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协会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3602只,环比大增61.81%;新备案规模962.60亿元,也环比增长23.70%。
距离“20万亿”仅一步之遥 承接2020年全面牛市的势如破竹之势,2021年的A股市场虽不及去年的激情澎湃,但在结构性牛市下,私募管理规模也紧随公募管理规模,连续数月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私募管理规模还在15.91万亿元,到了3月就一跃升至17.05万亿元,然后经过几个月碎步增长,到了7月规模达到18.99万亿元,最新的数据是19.73万亿元,距离“20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
与私募管理规模连上新台阶亦步亦趋的是,私募基金的数量也从1月末的94739只一路增至11月末的121522只,而从增长的曲线看,过去11个月,几乎每个月的数量都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
12月9日晚间,中基协披露了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21522只,存续基金规模19.73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25.14亿元,环比增长0.22%。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74947只,存续规模6.1万亿元,环增0.39%;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630只,存续规模10.51万亿元,环增0.11%;创业投资基金13939只,存续规模2.26万亿元,环增0.54%。
从新增备案情况看,2021年11月,协会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3602只,较上月增加1376只,环比增长61.81%;新备案规模962.60亿元,较上月增加184.42亿元,环比增长23.70%。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707只,占新备案基金数量的75.15%,新备案规模423.66亿元,环比增长34.1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433只,新备案规模339.11亿元,环比增长1.87%;创业投资基金461只,新备案规模199.19亿元,环比增长53.90%。
从私募注册地分布看,也呈现十分明显的集聚效应。截至2021年11月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注册地分布来看,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9.21%。
从管理基金规模看,前5大辖区总计占比也高达69.15%。其中,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的规模占比分别为达24.92%、21.53%、11.46%、5.70%和5.54%。
私募管理人缘何不增反降? 相比一路上涨的私募管理规模和私募基金数量,私募管理人的数量在2021年这一年几乎是“原地踏步”,其数量也一直徘徊在24500家上下,甚至可以说是“不增反降”。
中基协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542家,较上月减少27家,环比下降0.11%;这一数字相比2021年1月的24611家,也降低了69家。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9023家,较上月增加16家,环比增长0.18%;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979家,较上月减少32家,环比下降0.21%;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与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531家,较上月减少11家,环比下降2.03%。
在私募基金跨越式发展的2021年,私募管理人的家数缘何不增反降?一方面,这是私募行业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私募监管“扶优限劣”的政策一脉相承。
无论是从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上看,还是从投资人的直观感受看,“头部私募”的任何风吹草动,不管是其现身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还是其募集一款新产品,都会被媒体和市场津津乐道。
与公募行业类似,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在继续壮大头部私募影响力和管理规模的同时,也将部分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私募,以及长期游走在市场与法律边缘的“不法私募”或“伪私募”逐出市场。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基协继续对包括失联私募和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的私募进行了注销。仅在今年11月,就中止办理了12家相关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注销了13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