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张晓翀 )讯,国家统计局周五称,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8.3%,受到上年较低基数、员工就地过年工作日有所增加等不可比因素影响;一季度环比增长0.6%,两年平均增长5.0%。
此前,财联社3月“C50风向指数”调查数据显示,预计一季度GDP同比或升至近20%左右,对比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GDP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但也显示出当前国内经济修复正在接近正常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两年平均增长5%稍低于疫情前的季度同比增速,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但仍有恢复空间,但新冠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仍存,预计未来宏观政策着力点还是统筹兼顾、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今年宏观政策要平衡稳增长、防风险、控杠杆、防通胀等多重目标。需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各种可能的内外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
温彬表示,下阶段宏观政策要继续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继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就业改善质量提升,加大力度提振内需,稳定外贸与出口,牢固复苏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今年一季度经济恢复的态势在持续,积极的因素在累积增多。同时国际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
粤开证券研究院非银金融负责人李兴表示,“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整体处于持续稳定恢复阶段,中上游顺周期行业受益于量价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TMT等行业也维持高景气。”
李兴建议,需关注景气向上的中上游顺周期、军工上游、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链等,同时关注政策利好的智能制造、海南、碳中和等主题投资机会。
房地产投资依然韧性十足,制造业投资增速最快
统计局数据并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94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2.9%。其中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环比增长1.51%。
分领域看,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2.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8%,两年平均下降2.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7.6%。
分析人士表示,一季度地产投资依然韧性十足。这与一季度房地产市场高位运行直接相关,也意味着前期房企融资环境收紧尚未对投资端带来显著冲击。
西部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育浩预计,展望今年,在居民信贷不会有明显收紧,预计地产销售仍将维持5%以上增长,进而支撑地产投资增速8%左右的增速。但是温彬认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的缓趋势较为明显,预计下一阶段将延续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8%,两年平均增速为-2%,仍是三大类投资唯一处于负增长的板块。不过3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已迅速升至25.1%,在三大类投资中增速最快。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仍然在恢复状态中,在投资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顾虑。
另一方面,对整体的市场也在观察之中,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的因素也在慢慢累积和增加。随着经济整体恢复的推进,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企业的信心会慢慢得到增强,制造业提升的空间很大。
对此王青指出,从最新的增长动能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正在迅速改善。伴随近期工业品价格上涨,制造业利润迅速改善,加之政策面对制造业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工业增加值或有一定减速空间
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4.1%。财联社此前调查数据显示,机构对于3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同比涨跌幅预测中值为15.6%,实际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
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60%。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比2019年同期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8%。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近期工业生产增速略有下滑,经济运行向常态化回归的正常现象,与GDP增速相比,当前工业生产增速仍然偏快,未来伴随出口拉动效应下降,以两年平均增长水平衡量的工业生产或还有一定减速空间。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
统计局数据并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环比增长1.75%。
数据显示,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显著高于去年四季度3.2%的增长水平,增速加快30.7个百分点,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仅加快11.8个百分点。
刘爱华指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延续了上一年逐季恢复的态势,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稳步恢复,居民就业收入将继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但现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仍大,对居民消费信心仍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