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愿)讯,2月3日,银行间等多个市场将开市,由于假期延长等因素造成的将有超万亿资金到期的局面,央行表态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投放充足的流动性,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据财联社记者测算,2月3日将有10500亿逆回购资金到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年逆回购到期节奏快于现金回流到银行体系的速度,央行可能维持流动性充裕,但7天利率中枢仍可能较1月抬升。
与此同时,对于在武汉爆发并波及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可能对货币政策取向的影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此次疫情影响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问题更需结构性的政策化解;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央行可保持相对激进,可考虑尽快降息,甚至应该降低存款利率。
观点一:结构性政策化解
“并不是冠状病毒来了就要降低MLF利率。”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央行并没有降息、降准,反倒是在时年4月启动央票发行回收流动性,并于9月上调存款准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宏观基本面是货币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2003年SARS疫情时如此,2020年新冠疫情时亦如此。”
张旭认为,201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目前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已经明显改善,因此使用MLF降息等总量型“猛药”的迫切性并不高。
“不仅如此,当前降低MLF利率可能放大金融风险和固化结构扭曲。”张旭表示,如果此时降低MLF利率,则可能引发债券投资者进一步提高对杠杆风险和久期风险的暴露,从而放大金融风险。“疫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问题更需结构性的政策化解。在当前的情况下,强化对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等结构性政策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与张旭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中诚信国际宏观金融研究部总经理袁海霞、中银国际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为敩等人。
袁海霞表示,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继续坚持结构调整,加大对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与企业的支持力度。
“总量政策不需要针对这个事件本身做出特别反应,政策重点是针对特定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应对措施,降息是现实需要,无论有没有疫情,这些政策都值得考虑,不需要与疫情联系在一起。”张斌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杨为敩认为,此时经济下行本来就是政府为了降低病毒传染性而主动性抑制经济活动的结果,放宽货币政策无疑是与公共政策的初衷南辕北辙,并且在这种经济的非典型冲击下,经济增长也未必会按照典型的衰退路径去走,反而可能会出现一小段滞涨期,这是一个制约货币宽松的力量。
观点二:尽快进行逆周期调节
尽管2003年的疫情非典疫情后,央行采取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背景和此时有较大区别: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期,非典疫情并未改变经济增长趋势,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经济下行期。
“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与影响,比2003年更为复杂,更应引起政府和市场的充分关注。”中信建投证券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表示。黄文涛建议,就货币政策而言,降准仍有空间,降低短期资金成本和中长期资金成本同样重要,除了MLF和LPR利率走低之外,也不排除降低存款利率。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从必要性来看,此次疫情冲击急需逆周期调控应对,严防短期冲击向长期风险演变,预计全年有望再进行两次全面降准,且一下轮降准提前至一季度,LPR预计上半年下调10BP,在总量政策发力的同时,TMLF、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将优先惠及受疫情冲击更大的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财联社记者也表示,此前货币政策因猪肉价格在操作上保持了对物价的警惕性,“疫情的出现将解除物价上涨的忧虑,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保持相对激进,可考虑尽快降息。”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为应对突发疫情影响,监管层可能提前实施部门逆周期调节政策,除央行表态外,预计一季度MLF利率存在下调可能性,4月降准窗口或打开,“但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力度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在节前未落地。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或在2月5日、17日、25日均有落地可能,释放资金规模在3000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