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星期一大放价:InvestingPro最高立减60% 手慢无

央行课题组发文解析 财政赤字货币化究竟有没有必要?

发布时间 2020-5-22 23:51
© Reuters.  央行课题组发文解析 财政赤字货币化究竟有没有必要?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近日,财政赤字货币化得概念惹争议。

这场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引发的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探讨,如今仍在学界被广泛争论。继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委婉回应之后,今日央行课题组再度发文回应称,财政凌驾于央行之上就会出现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

央行课题组在今日发布的文章中写道,财政和中央银行都是党和国家的“钱袋子”,其职能和筹集资金的手段不同,相互补充和支持。财政部门负责通过税收、公债发行等筹集资金。中央银行负责货币铸造、印制和发行,同时代理金库,严格财政纪律。

“历史经验表明,财政和中央银行职责边界清晰,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有利于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央行课题组表示,反之,财政和中央银行的职能边界模糊,甚至财政凌驾于中央银行之上,“大口袋里套小口袋”,就会出现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在财政与中央银行合并成“一个口袋”的极端情形下,中央银行作用实际上无从发挥。

此外,央行课题组还表示,应进一步厘清财政和中央银行职责范围,更好地发挥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的作用,满足新时期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能直接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可通过发债募集资金,中央银行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维持稳定的货币环境。基于特殊需要,中央银行这个“钱袋子”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可以直接调动的重要资源,与财政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此前,刘尚希一次会议上表示,“新的条件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了,以货币存量来衡量宏观杠杆率已经不合时宜。如今无须担心通货膨胀。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需要更多依靠财政政策。同时,财政直接向社会发债容易产生“挤出效应”。

有业内人士解释称,当国家出现财政赤字后,财政部发行国债,而这个国债让央行购买,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央行来说,是印了一笔钱去买国债,经过商业银行的放贷,最后市场上的货币增加了,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刘尚希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业界热议。

“财政政策在这时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不够充分有效和顺畅的。”周小川5月份在清华五道口论坛上的讲话,被看做是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委婉回应:“过去主要依靠的办法是将财政资金层层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往往会发生一些截留、挪用,而我们现有的金融机构应该说和基层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并创新方式,使金融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克服疫情。”

而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的反对声则更加明显:央行从一级市场买进,缺乏主动权,对财政纪律的制约有限。她认为,中国市场有容纳政府债券的充足余地。“如果有需要,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流动性,也包括买入政府债券提供流动性。假如从一级市场买进,央行缺乏主动权,对财政纪律的制约有限。”

此外,学界也对此争议声不断。植信投资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较强、财政政策可拓展资源较多、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仍有良好的空间等方面来看,当前中国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从长期看财政赤字货币化需要十分慎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当前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并无必要。通常,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有两个暗含的前提,一是财政资源存量不足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财政支出,二是财政融资遇到困难。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财政资源状况,很明显,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既然中国经济走出疫情确定性明显、现有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资源都较为充足、货币传导通畅且尚有政策空间、债券市场依然稳健有效,那么我国有什么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呢?”

不仅如此,连平还认为,当前中国不但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暂且不论法律层面是否可以通过,仅就中央银行的法定货币信用而言,不通过市场主体而进行“左右手互倒”凭空创造货币信用的行为,就足以让市场主体对于法定货币失去信心,信用更是无从谈起,以及由此引发央行的各项货币政策、货币工具和预期管理的失灵。可见,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严重伤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功能。

“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对经济系统造成严重的衍生危害。”连平认为,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和财政支出效率较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对于缓冲危机冲击和重启经济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口子一旦开启就会为为所欲为开方便之门;赤字规模就会不断扩张,“借新还旧”的螺旋式循环会一再上演。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