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张晓翀)讯,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上撰文指出,要通过健全金融市场违约处置,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压实股东、债权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责任,严肃市场纪律,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这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央行官员对于债券市场未来风险处置的重点方向与途径的表态。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央行随后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也提出了明年要着重抓好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近期债券违约增多,虽属公司层面的个别独立风险事件,但如监管部门不及时予以制止,或将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部分主体超预期违约引起市场较大波动和投资者广泛讨论,债市风险有所加剧。
对此监管部门予以高度重视,迅速回应并进行了查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此外交易商协会也对相关公司开展了自律调查,并将发现的涉嫌违法违规线索移送证券监督管理部门。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表示,信用债不断违约暴露出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对风险的预警作用不够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采取了优化债券存续期管理制度,完善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尽职调查工作要求,督促主承销商提高尽职履责水平等措施,以提振市场信心。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财联社表示,在近期部分主体违约事件中,一些引发市场争议的行为暴露了过去债券市场规则不够完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的问题。而监管部门的动作充分展现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未来监管部门还将强调多方位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发生。在行业外部,各部门协作排查风险,在行业内部,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各自律组织进一步规范债券发行、评级等流程,推动债市信息对称。
“长期来看,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市场化、法治化进行违约债券处置仍为破局之道。”明明指出。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经济分析师王青对财联社表示,未来市场违约要走法治化、规范化道路,要符合市场逻辑,但绝不是给各种“信仰”背书。
违约仍会发生,但风险可控
上述分析人士称,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债市逐步打破刚兑是大势所趋,违约仍会继续发生。但以转移资产、挪用资金等方式恶意逃废债的借口,严重动摇了信用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利于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他们表示,连续亏损,资不抵债,现金流枯竭的“僵尸型”企业,市场对其违约将有很强的预期性和接受度。面对可能存在的“僵尸企业”风险,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必经之路。
汪惠青指出,受疫情冲击,我国不少企业经营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地方国企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和空间有限,这均导致了市场对违约事件的担忧。但绝大多数地方国企仍有足够的债务偿还能力,债市风险相对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