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黄金价格今年以来加速走高,上周有史以来首次突破2000美元/盎司心理关口。对于金价超出预期的涨势,市场分析人士试图用多方面的原因去解释,包括全球疫情前景不确定性之下持续居高不下的买需、主要市场债市收益率持续低迷引发的替代性投资,甚至还包括疫情本身对金矿开采产能的限制。然而,大家所公认的最重要的原因,却是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所引发的单位面额货币“含金量”的随之下降。
事实上,不光是美元,以全球主流发达与新兴经济体货币计量的黄金价格,都在今年创出了历史新高,而这之后的背景,正是各国央行面对影响力空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令更多货币供应量涌入实体经济,于是,以贵金属为基准,各国货币的对应购买力便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缩水。
这与以往以美元计价的金价单独波动的状况不同。之前,以美元计价的黄金走强的原因,通常很大部分来自于美元汇率因为自身的原因走低,这种情况下,以欧元、日元或瑞郎等非美货币计价的金价有可能涨幅不及美元,甚至可能不涨反跌。但今年以来,贵金属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显然远远大于外汇市场,比如自3月份以来,美元相对以欧元为首的一篮子发达经济体货币最多下挫10%,但与此同时金价的涨幅却达到了40%。
这样的场面,之前在2008-2011年的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也同样出现过,同样是因为经济危机期间全球各国央行使用凯恩斯主义手段向经济注入超额流动性。而这就凸显了黄金等贵金属商品的真实价值所在,与可以人为调节供应量的“法定货币”不同,贵金属的生产率很难短时间内通过人为手段无限量扩张,因此一旦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快速增加,而贵金属供应量却无法跟上,那么单位重量的贵金属就需要用更多的现金才能买到,实际上这也就标志着现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虽然在种种复杂供需因素下,市场商品价格可能仍然上涨缓慢甚至不涨反跌,但金价的涨势却仍无误地告诉大家钱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值钱。
这也就是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资产所扮演的“最终等价物”的角色,其仍在相当意义上被视作货币价值的终极尺度,虽然,在1971年之后,各发达国家发钞已经不再需要使用黄金作为最终保证金,令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央行可以“肆无忌惮”闸门全开放水,但金价的走势仍然无误地告诉着大家货币的贬值程度。在1971年之前,1盎司黄金的固定折换价格是35美元,而今年以来现货黄金的均价达到了1750美元,上涨了足足50倍。这意味着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元已经事实上失去了98%的购买力。
相比起金价而言,普通民众可能对消费品物价更加敏感,因而,生活物资物价涨幅滞缓或者不涨反跌的局面,令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央行更可以在CPI涨幅滞后的的状况下有恃无恐地增发货币。然而,CPI不大幅上涨的原因在于央行释放出的资金被投入并固定在了股市、债市和房地产等资本项目之中,这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急速通胀,或者说泡沫化格局。
自然,货币因为央行超发现金出现的贬值是理性的投资者所不愿看到的,因而在央行持续宽松的背景下,更多投资者会买入基本不会因为人为因素大幅贬值,并因而具有“保值”作用的贵金属资产,这令金价更是录得变本加厉的涨势。而今年以来,为了应对疫情,全球央行“无限量宽松“之举更已是路人皆知,所以上至企业和投资基金,下至个人投资者和普通家庭,大家都开始避免持有购买力正在被不断稀释贬值的现金。
因为,在疫情来袭,全球发达经济体企业和家庭蒙受利润与收入损失的状况下,美联储等央行就更加需要印出更多的钱,来假装经济没有遭受太大损失。然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只是会让单位数量货币所对应的实际财富缩水而已。于是,大家为了资产的保值开始购买股票、房产和大宗商品期货,而“保值”的贵金属资产则更是遭到近乎抢购式的集中购入,这却仅仅是为了确保自己的“血汗钱”不至于缩水而已。
在如此的状况下,只要央行不关闭印钞的闸门,货币的事实竞赛性贬值就会在所难免。考虑到此前美联储官员已经在众多场合承诺至少会在未来两年内维持当前宽松力度,美元相对贵金属失去购买力的新一轮进程也只是刚刚开始,这意味着2000美元也只是美元计价黄金价格牛市的开端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