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工作完成3个多月后,2013年史上最全面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终于赶在岁末与公众见面。
截至2013年6月底,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元。
在以上三大类债务中,只有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需由财政资金偿还,属政府债务,而后两类债务属政府或有债务。这一次审计署特别强调,“这三类债务不能简单相加”。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地方政府负债率的角度来讲,这两年控制的还可以,2012年底只比2010年底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到2010年这一数据增长了10个百分点。
意料之中
结果在意料之中。
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5.44万名审计人员,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虽然是从中央到乡镇的全面审计,但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中央政府债务风险无虞,地方政府债务才是关注的焦点。自2013年8月1日该项审计工作启动以来,各方研究机构、学者纷纷发布对地方债务的测算,其结果大致是在16万亿至20万亿之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财经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次审计结果在意料之中,三类地方政府性债务合计17.9万亿元,在以上估计区间,并接近中间值。
从审计公告来看,债务增速快,局部地区债务负担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还债,以及违规融资违规使用仍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病灶。
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
此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总计为17.9万亿元,比2010年底的10.7万亿元增长7.2万亿,增幅达67.3%。其中,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
另外,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而2010年底,只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的负债率高于100%,省级政府一个都没有。
刘立峰表示,据他计算,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负债率才30.6%,只比2010年底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2010年到2012年的GDP增长13.6%,财政收入平均增速22.6%,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比债务规模增长略快一点。”他说。
举债成本上升
除了地方债的绝对规模,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债融资成本的持续上升。
遗憾的是,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和2011年的审计工作一样,并没有对政府举债成本作出明确的答复。
本报记者注意到,根据审计署数据,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行情 专区)贷款为84679.99亿元,占79.01%,是政府债务绝对的主要来源。
此次审计结果显示,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分别为55252.45亿元、12146.30亿元和11658.67亿元,各占债务余额比重的52.2%、11.5%和11%。
此外,应付未付款项、信托融资、垫资施工等一些非常规举债方式也成为地方政府重要融资渠道,从而使得地方债的统计监管更加复杂。随着银行信贷的收缩,政府举债成本是否也会水涨船高呢?答案是肯定的。
“融资成本增加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地方政府缺钱,另一方面银行对政府的信贷控制得越来越严,无论是发债还是其他渠道融资,地方政府的谈判能力都在下降,融资成本自然会增加。”刘立峰说。据他了解,地方政府一般举债成本在年息8%至10%,而一些地方的BT项目融资成本高达20%。“监管部门甚至要求将一些负债率高的地区列入了信托融资黑名单”。他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城投债的实际平均收益率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10月28日,全市场2694只城投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6.36%。加上2-3个百分点的发行成本,其综合(行情 专区)成本已经上升至8%-10%。
贾康近期表示,当前地方债务最大的风险在于不透明,地方债务治本之策是,让地方债“暗账翻明”,通过建立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地方债管理制度,实现地方政府“阳光融资”。
楼继伟12月1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的地方发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