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投债发行进入井喷期,2012年约9300亿元,2013年几乎可以肯定超过这一数字。2014年,预计有1000亿元城投债到期。
城投债收益率在上升,价格却在下降。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城投债价格大跌而发行量大升,说明地方政府对相对低息的城投债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城投债风险不容低估。
2013年的最后一天,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针对平台公司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无法完工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可考虑允许这些平台公司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
发改委出面表态,无疑让一些偿债困难的地方政府稍微定下心来。如果有高利短期债务、如果是重要工程、如果会形成半拉子工程,没关系,发行城投债置换出这部分债务,避免出现实质性违约。不过,这样做的风险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城投债毕竟不是由发改委担保的永无违约风险的债务。其实,能够发行城投债的公司都具有较好的资信,要满足“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不包括少数股东权益)的40%”、“最近三年可分配利润(净利润)足以支付企业债券一年的利息”等规定。发行城投债的企业理应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如果难以还本付息,必须追究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的责任,实在不行最终可出售资产缓解燃眉之急,万不得已就该进行破产清算亏损分摊,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不少地方的城投债泡沫式信用评级屡见不鲜。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从2009年到2013年底,城投债的信用评级结果几乎都在A+至AAA之间,其中AA-和A+的占比不到10%。一些评级机构以当地政府的财力作为评级的重要参考,卖方评级让评级机构依附发债者生存。个中原因,无非是信用评级高能带来直接的利益,与债券价格密切相关。
发改委了解信用评级在金融领域的关键作用。作为企业债信用能否建立的主导者,从金融规律出发以严格的制度建立企业债信用,则中国企业债前景明朗。
债券市场已有违约现象,渣打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2014年发生一起地方政府债券违约的可能性超过50%。这将是中国首次出现此类情况。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无信用就无金融定价,也就无市场。决策者必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