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深鹏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最近的行情,最恰当的应该是:
ICU和KTV,无缝对接。
消费股、地产股、金融股,连日来的暴涨,以及此前的互联网板块、医药板块,共同推动指数回到10月前的水平。
让大家都忘了一个月前,还是倾巢覆乱、瑟瑟发抖的状态。
更可喜的是,众多躺在ICU许久的股票,都出现了超级大反弹,中概股就是最明显的一个,想象一下这一年多它们的经历,真的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都说一涨改三观,此前的阴霾也被一扫而空,现在的市场情绪,不可谓不高,股民的劲头,像极了刚解封的市民。
如果还没上车,要抓紧时间了。
01、一手管控优化,一手美联储放鸽
昨天,有两大重磅利好,分别发生在中美。
一个是广州开先河,优化防疫政策,其他城市迅速跟进,当中不乏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另一个,则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鸽,表示最快会在12月放缓加息步伐。
都说字少信息大,要知道,当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都是今年全球最棘手的问题,也是资本市场乃至经济最大的两个利空因素。现在好了,一起“宣布”好消息,股市想不high都没理由了。
昨天的港A已经有反映,这个走势在上半年上海疫情解封的时候上演过一次,当中的逻辑以前也说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倒是隔夜美股值得谈一谈。
看看这标普500走势,是不是像极了世界杯上,阿根廷对战墨西哥?
前半段波澜不惊,大家都在嗑瓜子看球,偶尔还吐槽两句,但一旦梅西进球,球迷们立马进入疯狂模式。
尤其是苦美联储久已的科技股。
纳斯达克直接狂飙了4.41%,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特斯拉分分大涨,让人差点忘了巨头们前一阵子还水深火热,要大裁员。
真的是,刚在ICU拔了针头,马上到KTV拿起了麦。
最嗨的,还要数中概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9.62%,小鹏汽车更是飙涨了47%。
被各种阴霾笼罩了一年多,今天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其实,这一年多,全球真的是被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搞得酸爽无比。
股市崩了,债市崩了,汇市也崩了。全世界都在骂美国够狠的,不仅坑了对手,还坑了队友,但其实美国最恨的,是把自己也坑了。
现在,美联储终于在最后一个月放出鸽派声音,做了一年的“坏人”,赶在年底做一回“好人”,还不错。
今天,港股、A股承接美股涨势,开始上涨模式。
不过,也有投资者会问,现在涨这么急,会不会一下子拉满,后面没多少肉吃?
02、消费和科技齐飞
首先得承认,涨得多涨得急,确实会透支后面的上涨空间,但是过去一年多,下跌这么惨烈,修复的空间大概率不会在短短几周就拉满。
今年的行情,其实可以和2018年相比。虽然各自的下跌原因不太一样,2018年是因为贸易战导致的经济下行,以及去杠杆导致的流动性紧缩。
今年导致经济下行的是外围的地缘政治冲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的疫情又反反复复,流动性紧缩则变成美联储的强力加息,但是结果却差不多,都是“双杀”。
甚至连下跌的时间点也如此的精准,2018年3月份贸易战开打,2022年3月份疫情爆发、美联储加息;2018年“十一”后,开始杀大蓝筹,茅台、腾讯的年度低点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但到了11月,随着政策刺激,股市逐渐触底,并展开反弹行情,一直维持到2019年第一季度。
2022年“十一”过后,茅台、腾讯这些大蓝筹跌成什么样子,大家应该还很清楚。但进入11月份,不管是港股还是A股,都展开了强势的反弹行情,腾讯短短半个月反弹了近50%。
“双杀”过后,就是“双击”。
现在才12月开端,如果能够复刻2018年末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反弹行情,后面的上涨动力还是充足的。
从板块上看,消费和科技,是最值得关注的。
首先,中国经济的三大动力,出口、投资(主要是基建和地产)相对会弱一点,一来外围仍然处于衰退阶段,出口订单不会像过去两年那么充足,基建和地产自身已处于饱和,虽然有所刺激,但托底的出发点较为明显,那剩下的就只有消费了。
而且,消费被各种因素,尤其是疫情,压制了非常长的时间,目前仍然处于底部,积累的反弹空间非常大。像旅游、餐饮、娱乐、酒店等等,尽管这些板块已经有过一轮反弹,但股价和估值仍然存在继续修复的空间,像一些大蓝筹板块,如白酒,仍然处于相对低的位置,甚至都没有爬回9月份的位置。
科技板块同样如此,就拿恒生科技板块来说,虽然恒生科技指数在过去一个月内,强势反弹近50%,但也只有不到4000点,回到9月份的位置而已。
这什么概念?
等同于从10块钱跌到2块多,然后现在回到差不多4块钱。
尽管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速成长,但即使用价值股去评估,现在的估值仍然有修复空间,港股今年的遭遇实在很剧烈,受困于经济压力和流动性紧缩,“双杀”行情比A股和美股都要惨。但也因为如此,否极泰来之后的“双击”行情也会更为强烈。
就拿腾讯来说,目前股价只是回到9月份的位置,动态PE也只有13倍,随着监管进入常态化,以及美国流动性收缩进入尾声,互联网巨头们自行的降本增效措施,流动性和盈利面均已经反转。
所以,伴随经济触底回升,紧盯消费和科技,是现阶段乃至接下来最佳的策略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跟踪个股可能会相对复杂一点,而跟踪整个行业指数,则相对轻松而且不失稳健。
如消费方面的酒ETF(512690),是国内最大的酒类ETF,最新规模91.37亿,也是市场上唯一的一只纯跟踪酒类的ETF,重仓的都是中国酒行业的优质股,白酒行情进入上升期,该ETF也随之进入上升期。
又如香港消费ETF(513590),其跟踪的是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931454.CSI),从大消费主题内选股,覆盖了必须消费、可选消费,以及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等行业。该ETF覆盖了A股所稀缺的标的,如博彩、连锁餐饮以及运动服饰板块,和国内消费指数行业形成有效互补,从而解决国内消费指数行业不充足的问题。
还有港股科技ETF(159751),持仓的都是港股上优质的科技公司,既有近期强势反弹的互联网、生物医药,也有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承前启后特点明显。
03、牛来,速归
从宏观方向上看,几个导致股市大跌的原因,基本都是强弩之末,不管是仍在打仗的俄乌,还是强力收水的美联储,亦或是国内的疫情。
当然,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一些大型机构,如世界银行、IMF,都发表了中国会率先进入复苏的观点,而欧美,则还在衰退状态中,因为他们遭受自身积累的问题,还有俄乌冲突,以及加息政策的后续影响,真正进入周期性复苏,最快也要到明年后半年,慢的可能要等到2024年。
从另外的角度看,美国什么时候进入复苏,其实都不会影响其货币政策从紧缩转向宽松的大方向。换句话说,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港股的流动性问题,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只需要等待新的美元周期来临即可,这些,都为中国区股市的抢跑奠定了基础。
从行业的角度看,消费和科技,会是接下来最大的两条主线,贯穿整个2023年。
即使经济复苏概念板块反弹到位,后面很可能会有一些成长概念板块接棒,如新能源、自主可控、科技创新等概念板块。
这些板块这段时间还处在盘整状态,典型的如新能源,因为前期涨得多,现在资金都去拥抱经济复苏概念,暂时对新能源板块兴趣不大。但新能源板块,后续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不管是光伏、风电、储能,还是新能源汽车,等到估值回调到一定低位,资金炒完复苏概念,很可能会重新拥抱这些板块。
另外,“20大”所确定的自主可控产业方向,也还没有很充分的炒作,资本方很可能在等待具体的政策扶持,因为这些方向大多是啃硬骨头的,家国情怀是拉满的,但是时间长、难度大、风险高,在商言商,要资本进场,还是要在商业化方面给出确定的预期。具体有什么政策,估计很快在这个月的高层会议上有定调,明年3月份的“两会”很可能会给出具体的政策措施。
经历了压力重重的2022年,2023年,大概率是否极泰来的一年。
作为投资者,要做的,只是系好完全带,因为要发车了。
美股半导体企业在过去一年里,遇上美联储加息的估值打压、消费电子需求减弱导致库存攀升、中美芯片摩擦削减订单,宏观和需求的不利因素使芯片股遭受戴维斯双杀,费城半导体指数在2022年下跌...
昨晚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期间,金融市场卷起了巨浪,美元指数瞬间暴跌,股票、债券与贵金属价格全面大涨,并纷纷突破前高封锁。鲍威尔究竟讲了些什么,触发了如此剧烈的牛市波动?事实上,在...
券商板块连续两天尾盘拉升,“牛市旗手”王者归来? 2月1日,临近尾盘,券商板块直线拉升,截至收盘,红塔证券涨停,湘财股份涨超6%,中信建投涨超5%,华安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财富等跟...
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
%USER_NAME%已成功添加至屏蔽列表
由于您刚刚取消屏蔽此人,因此必须等待48小时才能重新屏蔽。
您举报该评论的原因为:
谢谢您!
您的举报将会被发送到管理员进行审核
添加评论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