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三龙
假如你是一个准备在70年代踏入社会的美国年轻人,
你在父辈的美国梦中长大,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离80年代的牛市还有10年,迎接你的是越南战争的尾声、两次石油危机、离谱的通胀,还有约翰·列侬的离世。
除非你是乔布斯(1976年创办苹果)、比尔·盖茨(1975年创办微软)这样的天才,否则,这十年多半会让你怀疑人生。
正如名曲《加州旅馆》说的:
给我一杯烈酒,但是他们说,1969年之后就不再供应了。
也许是70年代的记忆太深刻,美国人这次对待通胀,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先是美联储强势转鹰,然后各大行开始唱空,市场股债双杀,通胀成为交易的最核心要素。
然而,正当大家严阵以待时,人类反向指标精华高盛跳出来了。
高盛全球团队发布报告,随着一些大幅上涨的同比数据下降,比如说汽车价格,美国的通胀也许已经到顶,随着能源价格放缓,整体通胀可能在10月份到顶。而随着通胀稳住,股市就可以稳住。
一会说加剧,一会又说到顶,通胀这道考题,到底该怎么答?
01通胀的考题
通胀成因繁杂,难以预测,即使是美联储也曾多次翻车,这里我们姑且从宏观历史和数据的角度盘一盘。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一般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的现象。二战至今,全球发生了多次严重通胀,比如说70年代美国的十年大通胀、80年代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通胀。
总体来看,触发恶性通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债务危机,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一般是政府的问题:经济好的时候大量借钱,超量花钱;等到钱花完了,别人又不借钱给你了,怎么办?只能是滥发钞票,最后由民众买单。
比如说80年代的墨西哥、巴西,都属于这种。
第二种是外汇贬值,比如2014年俄罗斯由于西方制裁,卢布大幅贬值,进口物价大幅上涨,形成了输入性通胀。
从本质上看,以上两种原因背后都是货币问题,应对方法一般是加息、收缩需求。
美国的情况则有点不一样。对于这种自己问自己借钱,左脚踩右脚上天的国家来说,单单是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导致恶性通胀。比如说从2011年到2016年,美国的M2同比增速在5%以上,CPI增速却长期徘徊在2%附近。
要让美国也发生通胀,光货币超发诚意不够,更重要的是供应失衡,比如70年代那次大通胀。
一方面是中东禁运石油,导致了美国油价和物价上涨;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延续凯恩斯主义,经济不好那就放水刺激。
一只手点火,一只手浇油,供应本来就短缺,还要多发钱,那物价还不上天?通胀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燃烧起来了。
要解决这种通胀,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美国与沙特建立双边协议,打造美元石油体系;其次,美联储传奇保罗·沃尔克上台,一路加息到20%。这样,通胀才最终被控制住。
02美国人,真的没钱了
既然有了往年真题,我们来审一下这一次的题干。
这一次的美国大通胀,和70年代相似:先是疫情导致大放水带来货币超发,然后同样是疫情的原因供应链受阻,再到现在俄乌战争导致能源、粮食供应出现缺口。
那么根据往年的标准答案,要解决通胀,分别要从货币和供应入手。今年以来,美联储加快收水步伐,5月加息50个基点,同时6月启动缩表,最初每月最多缩减475亿美元、三个月后上限翻倍至每月950亿美元,规模几乎是2017年量化紧缩时的近两倍。
不过,即使美联储不紧缩,似乎美国人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根据Choice数据,美国的个人储蓄存款总额,从2021年3月份58670亿美元,急速回落至8150亿美元,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家庭负债比例从8.23%,上升至9.34%,与疫情前相差无几;个人消费支出,在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的高位之后,回落到正常水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疫情后需求大涨,供给下跌,供求关系最紧张的二手车。所以当二手车价格开始站稳回落,高盛才有底气喊出通胀见顶。另外,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手机砍单、PC销售高峰回落,都刚好进行了double check。
当然,现在美国的产能利用率还在爬坡,什么时候产能利用率开始回落了,就是真正通胀见顶了。
Cathie Wood曾经说过:现在经济的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这句话不是跳大神,过去十年一边是生产力提高,一边是生育率下降,供应始终不是问题,问题是需求。比如说个人电脑的CPI,数值是一路向下的。
这一次,政府发钱了,你可能会去买手机买电脑,但是你不会一年买两三台手机,两三台电脑,需求只是提前了,不是创造了。当未来需求放缓,产能又跟上,很多产品的价格就会回落到合理区间。
这也难怪鲍威尔和美联储会错误认为通胀是暂时的。
其实70年代的恶性通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胀心理学。
当时的人们和现在不一样,因为预期物价会一直涨,钱会继续贬值,从而全部提前消费,反而加剧了物价的短缺,通胀继续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沃尔克一路加息到20%,扭转的不止供需关系,还有人们的预期;而这一次美联储也一样,加息缩表前就不断放风,所以表还没开始缩,多个CPI分项就开始回落了。
03核心的关注点
从通胀的动力来看,似乎已经触顶,但是局部的通胀依然存在。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4月份CPI分项中,男士西服同比上涨了21.67%,旅馆同比22.62%。
这很好理解,疫情过去了,人们开始返回工作岗位,上班前置办几套新西服,上班后出个差,周末不还得带着家人度下假。劳动力市场繁荣,人们工资上涨,顺带着复苏的,还有粮食和能源。
同样是美国劳工部数据,在200多个CPI分项里面,前十名都与能源相关,比如说燃油、汽油;再拉长看,前50名里面,分项最多的就是能源和粮食;假如按照贡献度排名,前三位就是能源、住所和食品,刚好是现在供求关系最紧的领域。
拿食品来举例,和消费电子、二手车一年前的情况类似,食品涨价是局部性通货膨胀。根据USDA数据,全球主要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玉米、粗粮、大豆、大米等,这些粮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
粮食不光够吃,库存还在逐步提高,根据Wind数据,全球谷物库消比处于过去30年的相对高位。虽然俄乌战争影响了播种,但是并不影响去年的粮食丰收,理论上价格不应该涨得如此夸张。
粮食之所以涨价,原因很多,首先燃料、化肥价格的上涨,提高了种植成本;其次,局部粮食失衡,比如中国、美国、印度这些粮食大国,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而亚非拉多数国家都以来粮食进口,一旦紧缺,期货市场会自我强化。
从数量上来看,俄乌占据了全球每年两亿吨粮食出口的30%,大概是6000万吨,而美国一年才生产4400万吨,除去消费和库存,大概能出口的只有2100万吨,理论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解决俄乌冲突留下的粮食缺口。
这就回到和能源类似的问题了,当一个喜剧演员开始演政治剧,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也只能继续关注以下这些核心的数据走向:
1、住房价格的走势。作为CPI最大的分项,住房指数举足轻重;
2、俄乌战争冲突。俄罗斯虽然被制裁,但是短期内,粮食、能源等商品依然在交易,俄罗斯的海运指数依然维持高位,俄乌战争持续时间对格局的影响;
3、美国劳动力问题。各领域就业率虽然恢复,但是整体劳动力缺口依然很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导致工资螺旋上升;
4、美国对待通胀的态度。即将中期选举,面对高通胀,美国对于战争、粮食缺口、石油增产的态度。
04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通胀对于股市的影响。
说起这个,我们还是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股票估值的两个因素--盈利和估值。
从企业面来看,通胀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当价格传导不顺畅的时候,部分定价能力不强的企业,收入、利润率都会下滑;另外一个,通胀高企,意味着加息力度会更大,利率高了,整体权益资产的估值就会下降。
盈利和估值都受压,简而言之,就是戴维斯双杀。
所以,如果美国通胀继续高企,除了少数因为通胀获利的行业,大部分企业的生意都不会好做,业绩恶化、估值下滑,还会持续下去,直到通胀真的见顶回落,企业的盈利重新好起来。
通胀后续到底往哪个方向走,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今晚公布的美国5月CPI数据或许能够给出一部分答案,但也只是一部分答案而已。现在市场上也很多声音把当下和1970年代美国大滞胀相比,认为会重蹈覆辙,这个也只能见一步走一步,通胀的底层原因虽然很类似,但现在的情况,不管是政经版图、地缘格局,还是产业链、金融系统,和当初都有很大的变化,其实连美联储、财政部的大佬们估计也未必有明确的答案,否则就不会自己出来承认自己看走眼了。
不过,通胀归于何处这个问题,我想无非就是要么见顶回落,要么继续恶化,还有就是僵在那里,没变好也没变坏。
对于投资者而言,第一种情况无疑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明确的见底信号,它决定了对未来预期的好转,预期变了,投资也可以更大胆一些了;第二种情况,就比较惨了,尤其是对于仍然处在重仓状态的投资者,因为未来的预期有可能继续变差,抄底很可能抄在半山腰,这是极其痛苦的事情。至于第三种,那就是熬时间的问题了,没什么好说的,熬得了就熬,熬不了就走。
回归到A股市场,最近的反弹行情确实不错,以至于昨晚美股大跌的影响都有限,实际上,股市要的就是信心,是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回来了,上涨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些年,市场讨论A股独立的问题,其实摆在现在的形势去看,也是一样的,国外如何的水深火热,只要国内的稳经济举措有效,只要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变好,那么股市就不会惧怕通胀的问题。
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国家这些年坚持走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管是经济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也才会不至于过度被绑定在某个大国身上,当然,中间付出了一些代价,但从总体的战略方向上看,还是对的。
现在,还有很多的声音说美国是在下大棋,通过拱火俄乌,卖军火、卖粮食、卖能源,一鱼三吃。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高招。高企的通胀,需要加息来缓解,而俄乌战争导致的供应链短缺,又推高了通胀,这意味着美联储需要更大力度的加息,才能控制住通胀。历史上,每一次高通胀,最后都要靠金融危机来收场,几乎没有软着陆。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家,虽然今年上半年有些小插曲,但是,粮食上自给自足,国防安全,物价稳定,人人有饭吃。
这算好的了吧?
05尾声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李嘉诚,这个大老板虽然现在在国内名声不是很好,但他的商业智慧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他真正大规模投资国内,是1990年代之后,他自己也承认,如果1980年代就来国内投资,赚的钱会更多,但他并不后悔,因为1980年代尚有诸多不确定性,等到不确定性消除之后,再做投资,一样赚钱,而且损失的风险更小,何乐而不为?
正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说一千道一万,具体如何做,还是在于各位对于收益和风险的取向,风险偏好型的,可以大胆作为,而风险厌恶型的,可以学学前面说的那位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