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圈中,传统银行作为资本运作的基本枢纽,因业务风险偏好较低,使借贷市场出现未被覆盖的资本资源,如微小型借贷,流动性未获充分发挥,在可盈利的空间下,市场衍生其中一类角色——P2P平台。
· P2P平台的诱惑
内地网贷平台(P2P平台)萌芽于2006年,本应只作为网络信贷信息的中介人,承担披露信息的责任,无关信贷违约的风险。但结合大量商业需求和缺乏监管的借贷市场,令P2P平台业务随后迅速发酵,并大批逾越了中介平台本来的角色。五年时间,内地P2P平台从2012年200亿成长到到2017年的24000亿,逾100倍,单是2014年至2015年两年时间,平台数量便增长八倍至5000家,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广州、江苏地区。
这些积极的借贷活动,使市场短期呈现一片繁荣的表象。实际上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已经开始散播,以各种「高收益」、「周期灵活」等好处大肆吸金,资金供需市场被严重扭曲。
· 网贷平台的由盛转衰
好景不长,监管机构开始意识到背后的危机,于2016年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P2P网络借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两剂药方很奏效,仅一年时间,5000多家中已有3000多家平台停业,余下近两千间P2P平台中,合规运营的企业仅占10%。平台经营者见事态不妙,开始自行收缩,走为上策。
而今年六月,唐小僧、联璧金融相继出事,这一根「稻草」下去,「骆驼」终于倒了,灾难性的连环效应,使整个网贷行业动荡不安。
因两间企业牵连甚广,业内其他出借方纷纷闻风丧胆,开始担忧P2P平台的安全性,加上媒体报导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前期「钢兑」及「灵活存取」的承诺,使投资者们争相提现,连正常经营的平台也未能幸免,资金链断裂,是P2P平台业务的致命一击。
· 爆破的因素
1. 行业去杠杆
内地的企业杠杆率一度上升,市场弥漫着全面「去杠杆」的调控声音。P2P平台在市场上属于新兴业务,「方案」和「办法」的推行已让不少网贷平台开始知难而退,有机会通过拉长战线来逐步清理不良信贷,只要有资金维持流动,平台可以温和的「改邪归正」。但在市场全面去杠杆之下,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趋于紧张,包括民营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等作为P2P平台的借款方,到期后面临还款困难,加上许多平台打着刚性兑付及灵活周期的旗号,垫付大量资金,将自身推入信用陷阱。
2. 信息披露不全,造成不良信贷风险
行业看来经营模式有利可图,在美丽的泡影下过份膨胀,进一步发挥资本运作的魔力刺激经济,形成恶性循环。许多寻求P2P平台的借款人,多数因信用问题无法获得银行渠道资金的企业及个人,转身寻求P2P网贷平台,于是P2P平台的就像当初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到期后借款人偿还能力较低,投在大量无效率的项目,呈现在民众眼前的不是个别公司的风险问题,而是整个行业。
3. 经营合规性
P2P平台的根本问题在于监管趋势,令本身存在问题的业务难以为继。网贷平台本应作为借贷方的中介,但平台自蓄资金池做集体投资,行内许多平台与企业关系复杂,打着P2P平台的幌子,为企业自身利益团体融资。甚至以虚假的目标做出公告,对合规性监管不力,造成P2P平台日渐深化的陋病,及较弱抗风险能力。
· P2P平台的启示
总归,P2P交易弥补了传统银行无法涉及的领域,无可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但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基于高风险的性质,行业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管者来维护行业的秩序,否则,牵一发动全身,整个金融生态圈也会受到波及。
值得思索的是,相对的收益与风险,是金融游戏的基本规律,被「收益率」的吸引投资者,是否曾料想到自己贷出的资金去向?投资者对行业及风险的认知是否足够?本次雷暴事件,变相也反应现阶段民众的投资教育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2P网贷平台自2012年飞速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一个完整的周期,经历过快速生长,到达顶峰后规模缩减,如今行业进行再洗牌,无论是交易参与者抑或监管者,望痛定思痛,在错误中学习,勿重蹈风险漏洞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