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7日讯(记者 王宏)今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4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实施进度超出预期。1到4月累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的8000亿元之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
今年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降费约2.5万亿元,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业内专家指出,本次留抵退税政策还有5月、7月和10月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减税降费中长期降低了经营成本负担,提升了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因此带来财政收入的关联增长。
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 扣除影响前4月财政收入增长5%
据介绍,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据许宏才介绍,在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4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实施进度超出预期。“留抵退税在账务上通过冲减收入来处理,实施留抵退税,一方面有力的支持企业减负纾困,同时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
在累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的8000亿元之后,据许宏才介绍,1到4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增幅比1到3月累计增幅(8.6%)有所回落。从地方看,1到4月累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因素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4%。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地区财政收入增长,有8个地区财政收入下降。
许宏才表示,增值税留抵退税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这部分减少予以弥补,基本弥补到位,地方的财力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总的看,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退税政策的一个反映,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动作为,通过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留抵退税未来还有三个时间节点 减费降税中长期或带来财政收入关联增长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2022年第14号)文件规定,本次留抵退税政策重要时间节点分别是4月、5月、7月和10月。
王桦宇认为,留抵退税政策的目的在于让纳税人更早地享受抵税政策,是对留存未抵的进项税款提前释放的政策操作,最广大纳税人是一种政策利好。后续会继续推进留抵退税工作的常态化进程。
至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王桦宇表示,大规模地留抵退税和集中兑现会对4月当期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后续适逢时间节点的月份留抵退税也会对当期财政收入造成相应影响。但他表示,财政收入总体上还要看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如果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销税收政策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
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王桦宇指出,减税降费中长期还是降低了经营成本负担,提升了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因此带来财政收入的关联增长。
许宏才也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显现,财政收入也将会稳步回升。财政部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税减税决策部署,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出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大措施助力稳增长 各地已发行1.5万亿专项债
许宏才表示,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财政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更好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据介绍,财政部已加速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大助企纾困政策三大措施,政策效用持续释放。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方面,许宏才表示,加快推进增值税留抵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退税。今年以来,已经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超过1.6万亿。为了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各项民生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除了正常转移支付之外,又安排特殊的专项转移支付1.2万亿元,其中列入今年预算的8000亿元已经分批下达。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方面,许宏才表示,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额度是3.65万亿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已经将剩余的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截至5月15日,各地已经发行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剩余额度的发行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许宏才表示,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减税降费的政策、普惠金融的政策等,都向小微企业倾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针对物流、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有针对性地加大帮扶力度,如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缓解特殊困难企业社保费的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