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高级数据:最高 立减50%InvestingPro手慢无

网约车没有新故事:行业拐点已现,未来驶向何方?

发布时间 2024-6-24 17:33
更新时间 2024-6-24 18:37
网约车没有新故事:行业拐点已现,未来驶向何方?
UBER
-
DIDIY
-

2023年,一定意义上是全球网约车行业十余年来的一大拐点。

在这一年,中美两大头部网约车平台先后宣布首度实现全年盈利。其中,Uber全年净利润由亏损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转为盈利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亿元);滴滴全年净利润5.4亿元,2022年净亏238亿元。

图源:Uber中国官方微博

两大巨头同年实现盈利,打破了网约车行业自诞生以来连续十余年亏损的窘状,也让资本层面有了新的期待。如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滴滴正为2025年香港IPO做相关准备。文章称随着业务逐步改善,滴滴近日向相关投资者做推介,并参与相关银行的电话会议。

6月18日,滴滴就上述信息向时代财经作出回应,称公司当下聚焦于持续深耕主营业务。“滴滴一直与投资人保持常态化的沟通,同步公司的业务进展,关于IPO目前没有时间表。”

尽管如此,网约车行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络已然重启。也是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另外两家网约车公司——如祺出行、曹操出行相继递交招股书,拟登陆公开市场。在此前近2年的时间里,国内网约车行业似乎失去了资本的青睐,大型投融资事件少有发生。

另一方面,网约车公司尚难发掘第二增长曲线,网约车业务仍是绝对核心。随着各地网约车市场和运力的饱和,行业玩家们需要讲一些新故事。

小平台难盈利

2023年是Uber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Uber营收达到3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6亿元),上年同期为3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15亿元);全年净利润为1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亏损91亿美元,年度首次盈利。同时,Uber平台月活数达到1.5亿人,创历史新高。

Uber的主要收入源于网约车和外卖业务。2023年Uber网约车订单增加24%,使该业务收入增加三成。此外Uber管理层表示,广告业务也正以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水平迅速起量。盈利增长中还有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来自投资收益,主要受滴滴和自动驾驶公司Aurora股价上涨影响。

另一大网约车公司滴滴也在2023年首度实现全年盈利。

2023年滴滴总收入为1924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中国市场出行业务营收1750亿元,同比增长39.0%。这主要得益于平台交易量的提升——在2023年,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量达到134.69亿单,同比增长39.1%。

滴滴在2023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净利润达到5.4亿元。具体来看,在2023年前两个季度,滴滴依旧处于亏损状态。在下半年向小鹏汽车出售智能汽车资产后,滴滴实现全年盈利。

不过两大全球头部网约车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今年一季度Uber与滴滴同时重回亏损状态,Uber净亏损达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滴滴净亏损为10.8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持有的小鹏汽车股价变动所致。

图源:曹操出行

与两大头部公司去年盈利相比,多数二线公司则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3月25日、4月29日,如祺出行、曹操出行先后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文件显示,在2021-2023年,如祺出行每年亏损6.9亿元、6.3亿元、6.9亿元,曹操出行每年亏损30亿元、20亿元、20亿元。其余不少网约车平台方也多次表示尚未盈利。

整体而言,网约车行业依旧是亏损居多。

“这些亏损多来源于平台扩张、市场竞争需要的大额投入,以及其他公司治理层面的成本。”国内某头部网约车公司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此外在国内,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也限制了平台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导致其增长乏力。”

好消息是,与早期持续高额投入相比,当下不少网约车平台已进入回收成本阶段。“当下已经度过了高额补贴阶段,以前的投入已经开始回收。”一位行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

寻找第二曲线

在不少行业玩家们看来,单一的网约车业务并不足以支撑起长远的竞争和发展,因而纷纷进行多种尝试。

2016年3月1日,Uber正式推出独立外卖应用UberEats,该应用首先在美国洛杉矶落地,

后拓展至全球多个市场。当下,Uber的外卖业务已成为其最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

Uber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Uber营收10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5亿元)。外卖业务营收3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3亿元),占比达31.7%。外卖业务已成为Uber网约车业务之外的最大营收来源。

相较于Uber对新业务的探索,滴滴的尝试更加多元化。

如在2018年3月,滴滴在国内9个城市上线外卖服务;2020年6月,滴滴入局社区团购,推出“橙心优选”业务;2021年初,滴滴启动“达芬奇”造车项目,计划制造一款面向乘用车市场的纯电动轿车,人员规模曾达到过1700人。

不过在看到部分尝试收效有限后,滴滴选择及时收缩。现在在滴滴平台上,各类业务主要围绕网约车和出行进行,如顺风车、代驾、共享单车、租车等。因而出行业务仍是滴滴的绝对核心。在今年一季度,滴滴营收490.7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贡献占比90.8%。整体来看,非出行相关业务贡献占比仅有4.3%。

国内其他多家二线网约车公司当下营收也主要依赖网约车业务。如2023年曹操出行网约车业务营收103亿元,贡献整体占比96.6%;2023年如祺出行网约车业务营收18.1亿元,占整体营收的84%。

“国内网约车公司业务集中度高,且其新业务也多集中在出行领域,可以视作网约车业务的延伸。”上述某头部网约车公司人士认为,打造一个完整的出行生态有利于平台盈利。

自动驾驶是答案吗?

除了新业务的探索,玩家们也集体将目光投向了出行产业的技术高地——自动驾驶,希望凭借技术的突破抢占未来出行市场。

近年以来,国内多家网约车公司宣布进军自动驾驶领域,通过自研或合作的方式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滴滴、T3出行、享道出行、如祺出行等众多玩家已在全国各地进行Robotaxi商业化测试或示范运营。

图源:享道出行

不过Robotaxi产业依旧处于早期阶段,车辆成本高而用户规模小,且受限于政策、技术等因素,尚难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Robotaxi产业发展仍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整车厂、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出行服务运营商协同发力。”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享道出行CEO倪立诚表示。

倪立诚对Robotaxi商业化的进程颇为乐观,称Robotaxi全面商业化落地一定会比行业和消费者预期的更早到来。他也表示,Robotaxi商业化落地会对汽车及网约出行行业的技术创新、法规修订、就业现状、产业生态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T3出行CEO崔大勇认为,随着更低成本Robotaxi的推出,Robotaxi商业化有了重大突破。“五年内以10万台为目标,以中国现在大的政策环境、技术迭代能力以及制造能力,是很有可能的。”他说。

不少业内人士将Robotaxi视作网约车行业的转机。但在宏观层面看来,Robotaxi的商业化或对市场造成影响。相对而言,货运领域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更加明朗。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已在货运领域广泛应用,如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的无人运输车,以及图森未来等自动驾驶公司的货运卡车等。甚至部分网约车平台也已进入这一领域。

6月7日,滴滴孵化的卡尔动力宣布获准在天津开放道路进行自动驾驶编队测试,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在京津两地开放道路进行L4级编队测试的自动驾驶公司。

卡尔动力是一家L4级无人货运公司,目前在华北、西北等地区拥有稳定地落地场景并实施常态化的测试与运营。截止今年5月,卡尔动力已累计大宗商品L4级自动驾驶货运总重超3200万吨公里,示范运营总里程数突破600万公里。

“从技术进程来说,2024年会是封闭场景如矿山、园区、港口等自动驾驶商业化爆发的元年。2025-2026年可能会迎来公开道路低速自动驾驶如无人配送、无人环卫的上量。”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对时代财经分析道。

整体来看,不少玩家将未来押在了自动驾驶技术之上。“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对网约车行业的利好尚未明显体现,但行业似乎也难以找到其他的答案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