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9日讯(编辑 陈侃迪)昨晚,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第四部分制度创新中提到,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公共交易平台。研究制定碳期货交易所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在2025年前获国家批准发布。
据了解,近年来,联合国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在近几年成立了碳交易所或交易中心。
而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已开展碳交易相关的市场。据河北省节能协会文章统计,国内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四川省和福建9个区域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对应的交易所。但与期货相关的交易所目前还尚未建立,此次杭州的碳交易所为首次提到期货交易。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向媒体介绍当前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几大现象,目前我国碳市场以履约为主要动力,政策驱动的特点非常强。例如,2023年10月份成交量占到全年的44%。全国碳市场阶段性供不应求现象非常突出,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没有卖单只有买单,或者卖单很少的情况。而且,市场上80%的成交是大宗交易,延续了“二八现象”。
此外,今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
可借鉴全球碳交易所,杭州打造全国试点样板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统一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合理,高比例完成履约,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虽然中国的碳市场交易规模远超欧盟,但换手率并不高。从国外来看,全球第一家碳交易所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但由于会员自愿度不高而关闭。
目前世界上较为主流三大碳交易所分别为,亚洲的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业内专家表示,借鉴国际自愿碳市场的三大机制和三大交易所,也能够做到高质量的供给与大规模的需求,从而建成一个具有有效性、有流动性、有稳定性、且具备高度、广度与深度的中国自愿碳市场。
此次杭州在方案中就提出,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建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数智治理体系,建设破解“双碳”技术瓶颈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凝练形成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碳达峰实践经验,打造“协同城市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媲美国际先进”的全国碳达峰试点杭州样板,为全国城市碳达峰作出引领示范。
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凝练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和模式。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