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大涨趋势开启!超12万投资者已采用这些做多策略。立即查看,轻松抄作业。
领取六折优惠

替代蛋白产业的春天已来?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热议微生物蛋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 2024-5-19 17:43
更新时间 2024-5-19 18:05
© Reuters.  替代蛋白产业的春天已来?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热议微生物蛋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财联社5月19日讯(记者 卢阿峰)“发展替代蛋白产业,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方向,行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在5月18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上如是表示。

上述大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陈坚、谢明勇,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庆红,景德镇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高晓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等,以及来自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媒体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嘉宾围绕推动微生物蛋白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落实大食物观 替代蛋白不断扩展应用领域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要树立大食品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据悉,微生物发酵蛋白是利用真菌、微藻、细菌等微生物制作出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成分或替代物。根据DEEPTECH数据,微生物蛋白平均蛋白质含量是肉类的2–2.5倍,是大豆的1.7倍,比动植物更具备经济价值。

纽卡斯尔诺森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欧洲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动物肉中高胆固醇与高饱和脂肪带来的肥胖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微生物蛋白能有效改善心脏健康并缩小腰围。

在陈坚院士看来,我国发展微生物蛋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科学实验,每1000公斤的酵母通过微生物培养24小时,可增加蛋白质2000公斤,而1000公斤的大豆、奶牛生长24小时,可增加的蛋白质分别仅有10公斤、1公斤。”陈坚院士称,如果到2050年用真菌蛋白替代全球20%牛肉消费,每年就能减少56%的森林砍伐和与之相关的碳排放。”

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我国人均蛋白消费比日本、韩国分别低30.5%和43%。同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如,膳食的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脂肪供给能量占比超过30%;优质蛋白质摄入有欠缺;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

陈坚院士称,微生物菌体蛋白,是真菌、微藻、细菌等利用淀粉质为主的原料大量增殖,菌体收集并加工后获得的蛋白,可以作为主要蛋白原料,从而解决肉、蛋、奶产业链中的关键蛋白供给的成本、可持续性、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难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产业潜力巨大。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表示,我国在《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中明确,将“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前,我国批准了以小麦低聚肽、食叶草在内的植物蛋白、以酵母单位为代表的微生物蛋白、藻类蛋白以及昆虫蛋白在内的多种替代蛋白。

替代蛋白爆发在即 产学业界加速布局进行时

我国是食药用菌的生产大国,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

例如,富祥药业(300497.SZ.)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基于镰刀菌底盘菌株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具有高效率、低消耗、可持续、更健康的特点,富含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并含有18种人体氨基酸,可以广泛应用于“人造肉”、蛋白饮品、休闲食品、保健品、宠物食品等领域。

但产业同时也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食药用菌资源丰富但知之甚少、高值化种质资源缺乏、物质基础不明、作用机理不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已构建野生食药用菌大数据库,逐步拥有了种质资源库的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菌类的退化、保持其稳定性,并研究建立菌类基因库。

吴清平则进一步建议,我国还需加强野生食药用菌菌种分离技术的提升与资源的扩充、建立系统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食用菌菌种精准坚定与长效保藏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

在消费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奶类产品进口国,肉类产品进口量年增长率维持在两位数,但我国动物蛋白仍然缺口严重,优质蛋白质自给率不足,2022年我国肉类缺口已超过500万吨,大豆进口量和涉及金额,占粮食进口62%和74%。

而替代蛋白恰好能够解决食物短缺及动物蛋白缺口的问题,根据咨询机构BCG预测,到2035年,替代蛋白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2900亿美元,其中微生物发酵蛋白将占比22%。

另一方面,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也将进一步恶化。相关数据显示,畜牧养殖业排放全球51%的温室气体,排出全球65%的一氧化氨,占用地球1/3清洁水源。

相较于传统畜牧业,微生物蛋白具有生长参数稳定、资源利用少、不依靠抗生素以及杀虫剂等优势,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健康营养需求。同时,根据Nature杂志,如果到2050年用真菌蛋白替代全球20%牛肉消费,每年能减少56%的森林砍伐和与之相关的碳排放量。

在真菌蛋白生产模拟肉优势方面,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徐宝才在大会上指出,真菌蛋白生产模拟肉优势较为突出,菌丝(体)具有更好的纤维结构,更好的营养组成,良好的加工特性以及更为简便的加工工艺,同时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更为友好。

据了解,在价格上实现与动物蛋白持平或者更低是微生物蛋白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根据BCG报告,预期微生物蛋白将在2025年实现与动物蛋白价格持平,管线及技术进步将推动微生物蛋白平价后的快速增长,并在未来带来相当大的消费量。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超过80家公司从事微生物菌体蛋白的生产。此前食品科技咨询公司Forward Fooding发布了被誉为“农业食品科技‘财富500强’”的2023年度“食品科技500强榜单“。通过发酵创新的未来食品初创公司也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共有33家公司上榜。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董广阳从资本市场角度对微生物蛋白行业作出分析,他表示,目前中国布局发酵蛋白的企业中,依托酵母、菌丝体、微藻或利用生物质发酵、精密发酵技术,衍生出不同的技术路径,其中安琪酵母(600298.SH)、富祥药业依托生物质发酵,商业化进程领先。就下游应用而言,依托真菌的生物质发酵产物可用于肉制品制作或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饮料中以增加营养,用途较为广泛。

在微生物蛋白的产业化进程方面,据富祥药业副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李惠跃介绍,富祥药业是国内极少数实现千吨级产业化的公司,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菌株,目前已经与香港绿客盟、马来西亚Ultimeat等下游食品制造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发鱼柳、鸡排、牛肉粒、能量棒、蛋挞、鱼丸、酸奶、布丁、人造肉等低热量、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的新型健康食品。

目前,富祥药业已经接到微生物蛋白产品订单1200吨,正在按计划生产和交付中。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计划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微生物蛋白及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2万吨微生物蛋白以及5万吨氨基酸水溶肥。

此外,富祥药业还分别与江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围绕微生物蛋白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和下游产品开发等,展开深入合作。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