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中国基金投顾业务从“0到1”跨越到“1到10”,关键在哪?

发布时间 2024-5-13 12:02
更新时间 2024-5-13 12:05
© Reuters.  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中国基金投顾业务从“0到1”跨越到“1到10”,关键在哪?
0688
-
0836
-
FTXIN9
-
600116
-
3073
-

财联社5月13日讯(记者 周晓雅)进入发展的第26年,中国基金行业迈向新台阶,公募基金规模企稳29万亿关口,基金投顾业务探索发展步履不停。

作为中国基金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看到,中国基金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是理财需求的日新月异,基金成为市场最主流投资工具。

拥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美国晨星公司全球投资管理部总裁,美国德明信(Dimensional)基金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陈鹏对海外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认知深刻,他认为,应需求而起步的中国基金投顾行业,目前处在“0到1”的发展阶段,突破“1”的时点翘首可及。

从晨星自身的布局来看,早在2003年,晨星洞察中国基金市场的星星之火并在华设立办公点;2022年,晨星调整战略规划,将中国作为晨星全球的重点战略发展市场。战略调整下,晨星未来如何继续参与中国基金投顾业态也受市场关注。

中国市场发展速度远超欧美

财联社:2003年,晨星在华设立办公点的原因是什么?彼时市场发展状况如何?

陈鹏: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时,晨星留意到市场存在两方面需求。一是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股市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中国境内市场首只公募基金发行,直到2003年,中国基金市场对基金数据、工具、投研等方面的需求渐起,晨星也希望填补这块市场空白。

二是从晨星自身发展来看,当时需要通过在新兴市场布局,支持公司数据研发中心的建立。而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市场具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选择深圳开展业务。

财联社:见证了数十年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发展,您认为,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市场发展有哪些特点?

陈鹏:以1924年美国首只共同基金成立的节点计算,美国基金市场至今走过百年历程,目前的市场规模体量接近30万亿美元,持有基金的美国人口数在当地总人口占比约一半。

反观中国市场,截至今年3月底,公募基金市场规模达到29.2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基协),排除币种之间的汇率差,可以视为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用25年左右时间走完美国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两个国家基金产品数量也大致1万只左右,中国市场中公募基金持有人占国家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50%。

经过逾25年发展,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海外市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发展现状,因此,印象最深是中国基金市场的发展速度,这有赖于国内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也离不开中国人勤劳向上的学习精神。

财联社:作为外资机构,晨星进入中国市场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您认为外资机构实现中国市场“本土化”的关键在哪?

陈鹏: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晨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基金评级业务方面,晨星拥有一套被全球金融市场、投资人以及金融机构所接受的方法论,因此业务很快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但部分业务本土化的调整进程相对较慢,比如部分工具类产品汉化不彻底等。

事实上,无论是国际性企业还是单一国家背景企业,任何企业都需要随着市场不断适应调整,为长远的发展做准备。外资机构“本土化”的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需要了解当地市场、了解当地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思考如何整合利用已有的全球市场资源或能力,满足当地需求。

基金已成为国内市场最主流投资工具

财联社:随着中国境内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您认为,在这背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整体发展方向发生哪些变化?

陈鹏: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投资理财方面,早些年,市场投资者对投资的理解还停留在银行存款,随后向保险、银行理财型产品过渡。随着去年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基金逐渐取代其他工具,成为国内市场最主流投资工具。

相较于其他工具,公募基金在产品透明度、费率、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从投资者的需求角度看,公募基金对其他投资工具的取代趋势应该还会继续。

近两年,晨星重新评估中国市场整体战略,发现虽然中国基金、财富管理市场体量得到长足发展,但投资者持有体验却亟待提高。

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对产品认识不足,使得投资行为出现偏差,基金持有体验不佳。因此,投资者需要投资顾问、基金销售机构等提供更有效的投资建议,但国内现有多数投资顾问或者理财专家提供的建议存在着利益冲突。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基金公司发行基金、管理基金,基金公司向理财顾问支付销售佣金,再把产品销售给投资人。实际上,理财顾问为基金公司、基金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一定满足投资人的需求,可能造成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不如预期。

目前,海外许多国家已向“以投资者为中心”逐渐转型,由投资者向投资顾问付费提供服务,而不是基金公司提供佣金。类比生病看病,我们更希望医生基于对病情诊断开药,药方最切合自身需求,而不是希望医生通过开药,从制药厂盈利。

基金投顾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不同背景基金销售机构各具有自身基因,不存在哪类机构的投顾业务会开展更好或领先于其他类型。做好投顾业务的关键在于开展的模式。比如,对于拿到投顾业务试点牌照的基金公司,我一般建议单独成立事业部或基金子公司,重新规划激励机制、人员培训考核、发展规划等等,更利于业务顺利发展。

财联社:见证了中国市场投资理财需求的变化,晨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布局做了哪些调整?

陈鹏:为投资者赋能,帮助他们提升投资体验,既是晨星的宗旨,也与中国基金市场当前发展方向一致。

目前,晨星通过四类业务赋能投资者。一是底层数据,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非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等各金融方面的行情产品数据;二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工具,比如基金评级工具;三是投资研究服务,通过建立了研究员、分析员的团队,我们将数据内容总结,输出为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从而与投资者沟通;四是资产管理、组合管理的投顾服务,在数据、工具、分析师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转型,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投顾服务。

中国基金投顾业态发展接近于“1”

财联社:中国基金投顾业务正探索发展,结合境外投顾市场的发展历程,您认为,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陈鹏:美国市场投顾业务伴随着1940年《投资顾问法》发布起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得到重视与发展,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买方投顾业务逐渐兴起。目前,买方投顾成为推动美国基金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美国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则依靠市场推动。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也经历类似的转型,由于个人投资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持有基金体验太差,促使当地监管主动推进基金投顾业务转型。

中国的基金投顾业务自2019年10月试点,至今发展近5年,不少机构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来看,业务整体发展正处于“0-1”的阶段,某些机构已经无限接近或即将突破“1”的节点。与其他海外市场相比,中国基金投顾业发展速度更快,出现与互联网、AI等相结合的创新。

随着业务已基本具备转常规条件,中国基金投顾业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实际上,发展基金投顾业务,不仅解决投资者的基金持有体验问题,投资者的资金还能被集中得到专业管理,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定价功能,助力市场长期发展。

财联社:您认为,中国基金投顾业务要从“0到1”跨越到“1到10”,关键在哪?

陈鹏:一是基金投顾除了关注投资的收益率,还能提供更加综合的财富规划业务;二是能否坚持开展业务。任何的新兴业务的落地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挑战,赚“慢钱”的基金投顾业务更是如此,即便在海外市场,依然需要依靠从事基金投顾的机构长期不懈地坚持,才能看到业务的发展壮大。

财联社:在中国基金投顾业务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晨星会如何参与其中?

陈鹏:目前,晨星尚未取得国内基金投顾牌照,正在对业务的开展进行积极评估。

现阶段,在国内基金投顾生态圈中,我们更多基于过往对基金投顾体系的了解和在其他市场的基金投顾业务开展经验,通过晨星的数据、软件、投研等业务,为持有国内基金投顾业务牌照的机构赋能。

过去参与海外市场基金投顾生态圈过程中,晨星采取过不同方式,既有服务于投资机构,也有为投顾机构赋能。这些过程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在中国合作伙伴在发力基金投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发展基金投顾行业的决心更加坚定,能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一同前进,我们已开发的针对买方投顾市场产品,也将助力行业转型。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