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12月1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会议聚焦“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邀请600余名中外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等参加会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如何解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阐述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图景?如何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次“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10场平行论坛里,分别回答以上的问题。
一:从最近的阿根廷、荷兰,到此前的意大利、西班牙,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前景如何,中国如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历史上,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投资、人员交流和技术发展的繁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如何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我仅从金融角度来讲:一是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资者的便利化,积极营造与高水平开放相配套的公平竞争制度环境,持续增强金融制度和政策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鼓励中外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深化合作、互相借鉴、促进创新,将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力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动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金融双向开放。
二是用好国内超大市场潜力,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机会。中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要利用金融开放吸引全球要素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经济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学习借鉴外资先进经营理念和成熟市场经验,同时通过金融服务业实现国内金融业在科技、业务、产品、流程、管理、制度等领域的创新。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市场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得到提升,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促进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决策,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防范跨境风险传导,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今年是“读懂中国”会议举办的第十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世界经济低迷,下一个十年,“一带一路”将如何应对此类挑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
过去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投资已经超过了2700亿美元,2020年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额达到2.1万亿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6万亿美元的收益,约占全球GDP的1.3%,我想这是中国的一个新作为。
当今世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推进的过程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世界发展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一带一路”如何走?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第一,深化改革,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深化和发展“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在与共建国家之间商品要素流动性开放的基础上,稳步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接等制度开放转变的过程。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政府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可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
第三,加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加强安全保障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尤其是要强化境外项目的风险防控。除了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很重要。
推进“一带一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源:图虫创意
三: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如何避免过度智能化带来的危机?中国该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与可能出现的危机?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
没有人可以阻止人工智能技术的前进。从人类历史上来看,从茹毛饮血到男耕女织,从手动纺织机到机械动力的纺织机,蒸汽机时代那么多人去烧发明人的家也没有阻止它的进步,从手工生产线到自动生产线,从算盘、手摇计算机到超级计算,没有人能阻挡技术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创造出新的工具提升自身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发展势不可挡,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但人工智能也存在风险,一方面来自于技术不成熟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人工智能的恶意运营。
因此,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以发展为导向的治理应从三点入手:
一是坚持标准,看政策是否有利于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大力普及AI知识,消除不必要的社会焦虑,并培养一代又一代智能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是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风险项区别的治理。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就是基于风险的治理。所以关键是要看什么人用,用在什么地方,这是治理的共识。
三是需要全球多利益攸关方的治理。有关国际共识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当务之急是需要由联合国主导,形成一个多元参与的AI发展和治理的广泛对话,形成明确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创新,让AI具有人类的价值观,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按照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13万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处在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的阶段。下一阶段,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华润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室主任李浩然:
过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里我们提得非常多,包括公路、铁路、过海关、电网等非常多的硬件、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但我始终认为,最关键的一个融合基础,是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的融合。我们不能忘记,法律政策也是一个公共设施。没有法律的公共设施的融合,是很难达到的。
未来如何融合?我想在两制三区中,特别是关于专业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要首先要融合起来。港珠澳大桥连通三地,但三个地方有三种不同的建筑标准。以对桥梁寿命的要求来讲,香港要求的是120年,澳门跟随欧盟,没有特定的年限要求,内地是100年,而最后这条桥能用寿命的是120年,这就是一个择优的原则。通过三地择优的原则选出一个最好的标准作为桥梁的标准。
在其他许多方面,我们仍有这样的空间,包括港大深圳医院,让一位香港注册的医生在深圳给一名深圳的病人看病,最后开出一个香港政府认可的FDA的药单。这也是在择优的原则下,从软件的基础建设上把制度融合起来。就是这样,有了硬件后再往上走一步,才有可能构成一个真正的融合,这是我认为的融合问题。
珠海横琴十字门与澳门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五:数字经济已成世界发展强大引擎,我国也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否就是数字经济的竞争,如何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真正实现融合?
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彤:
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30-50年,但无论如何,世界向数字化演进已是一个确定的前景。数字时代的战略逻辑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所以要判断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就要思考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数字经济,和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这样的数字未来。
中国式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应当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一是人人平等、全面普惠。实现人人平等参与、全面普惠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就能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赋予了数字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内涵。而强有力的数字消费市场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土壤,能更有力地发挥数字经济降本增效的能力。
二是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首先是打通传统与新兴、数字与实体之间的各类壁垒,开展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催生消费新场景、商业新模式、产业新业态,重构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其次表现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制规范,实现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三是以人为本、数实融合。围绕最终用户消费场景创新供应链、反推价值链,重塑生产、生活、生态模式和体系,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弥合数字鸿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六:近些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进程不断加速。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风云变幻中,未来全球价值链重构可能出现哪些趋势?中国应如何利用规律、把握机遇?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就是一项公共产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期。
从趋势来看,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显著的三个变化:一是制造业东移加快、资金技术人才东移加快,移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五年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中心。二是这个变化是包容的、合作的、共赢的、开放的,供应链在全球起到示范和典范性的作用。三是这个供应链也会受到国际方方面面的挑战。
因此,我始终认为,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像个“工作母机”一样,有一个主要的齿轮,中学上物理课的时候学过“主齿轮转动最为重要”,也就是主要的演进。未来全球产业链主要的演进是链主,中国发挥链主的作用日益显著,其动力和演进是不断加强的,但是整体的价值观,尤其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向中高端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一定要注意,走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是链主的责任。
同时,中国下一步将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的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来尽量打造中国特色的、开放的、稳定的、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未来中国经济50年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七: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什么?从企业、政府方面,如何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新质生产力涉及到的三个核心环节: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其中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数字智能经济、新材料、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制造。这五个“新”是人类五千年来永恒存在的业态,谁能够在这五大板块崭露头角,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奠定牢固的地位。
新服务中最关键的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当前中国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欧美50%左右的比例,这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之一。新业态最重要的是与世界潮流紧密相连,全方位实现内循环、外循环一体化,实现内贸、外贸同线同质同标。
与此同时,数字贸易也是中国的短板之一,需要重点加强数字技术建设和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但同时,现在的短板也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希望在党中央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增长极。
新制造、新服务 图源:图虫创意
八: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芯片和操作系统、资源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如何走得更远,如何助力中国成为汽车强国?
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合创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杨颖:
经过15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成本竞争力强,智能驾驶的示范应用以及智能座舱的生态集成具有先发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提升趋势。2023年1-10月,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15.4%,其中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0%,德国22%,挪威71%,美国仅9%,日本更是仅有3%。此外,在今年1-10月的世界新能源乘用车占比情况中,中国占全球的62%,其中10月份中国占比高达67.5%,表现较强。
这些都能够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出口的双增长。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超车的初步成功,我认为走出国门应该是一种必然选择。除了借助中国优势的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将汽车产品出口到海外,接下来我们也要注意与当地汽车消费文化生态的融合,充分发挥我国在智能网联和定制化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快速开发适应目标市场的差异化产品。
尤其在智能网联生态的构筑方面,要全方位地构筑在新赛道的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战略影响力,实现低碳减排,贡献中国力量。
九: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形势。在新形势下,如何提振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
今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成了全国、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这几十年来,民营经济一直在争论、质疑的风风雨雨中成长,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和风险挑战中砥砺前进,这也需要中央再一次对它给予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民营经济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时代成果,也是最有活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是稳经济、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支持发展民营经济需要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政策上、法律上、实践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首先在政策上,中央出台了“民营经济31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竞争中性原则的政策。其次在法律上,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精神,用法律体系和制度安排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保驾护航。第三,在实践中要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扎扎实实把已经确定的政策和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
十: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动能从何而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
但当前,在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因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及多重压力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经济复苏关键的动力来源,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能。通常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网络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体验经济。据估算,智能经济和体验经济都有10万亿元左右的新增产值规模。
伴随网络水平、数据量级、数字水平、代表性技术的迭代,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不断升级,从电子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直到今天的数字时代,并已经开启走向数智时代。在智能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将作为核心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作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力量, 现在企业家们正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十万个亿的新增加的价值,我们能得到多少?我们能够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产学研,他们开始相互讨论,相互抱团。
因此,明年的中国经济就来自于这样的企业家群体,来自于底层的市场经济土壤,来自45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形成的活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在大浪淘沙的时代,经济和市场的压力会迫使企业转型升级,而这其中的机会也留给了自由、民主、开放、发展、创新、变革思维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