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6日讯(记者 彭科峰)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文,时任安信信托董事长王少钦因为推介部分信托计划未充分揭示风险等诸多违规事项,被取消其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终身。
王少钦和他曾任职的安信信托麻烦远不止于此。10月26日,财联社记者查询发现,近期有多家银行机构向安信信托、王少钦发起诉讼。裁判文书网最新上传的案例为,温州银行通过招商证券的定向资管计划,向国之杰(安信信托原控股股东)、安信信托相关的神州某公司放贷5亿元,血本无归后起诉安信信托、国之杰。近期法院一审判决,国之杰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温州银行通过招商证券放贷5亿后暴雷
相关文书显示,2016年12月9日,温州银行与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及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招商资管盈通1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由招商证券担任招商资管盈通1号定向计划的管理人。
2017年6月6日,渤海某某股份有限公司与营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微邻投资贷款指定用途单一资金信托合同》(下称《资金信托合同》),约定渤海某某股份公司按约将信托资金用于向微邻投资公司发放信托贷款。
2017年6月7日,招商证券与营口银行签署《信托受益权转让协议》,约定由招商证券受让成为《资金信托合同》项下的信托受益人,享有并承担受益人和委托人的全部权利和义务。同日,温州银行向招商证券支付5亿元,招商证券向营口银行支付5亿元作为信托受益权转让价款。
根据《资金信托合同》的约定,渤海某某股份公司与微邻投资公司于2017年6月6日签订《信托贷款合同》,约定被告微邻投资公司向其贷款5亿元,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为年利率7.8%。2017年6月6日,渤海某某股份公司向微邻投资公司发放了5亿元信托贷款。
据悉,渤海某某股份公司于2017年6月6日分别与宝月耀华公司、国之杰公司签订了《保证合同》,约定后两家企业为微邻投资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但显然,这些担保并未阻止贷款人违约——微邻投资公司未能于2019年12月20日及2020年6月5日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渤海某某股份公司催告未果。
近期,温州银行向法院起诉微邻投资、国之杰,并追加安信信托(法人 王少钦)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温州银行要求,微邻投资公司向其支付信托贷款本金5亿元和相应利息、复利、罚息等。宝月耀华公司、国之杰公司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安信重整后温州银行目前仅获百万 法院一审判决国之杰承担连带责任
微邻投资公司表示,自己仅是名义借款人,并非实际用款人。微邻投资公司的账户由安信信托实际控制和管理,在收到案涉信托贷款的同时就被安信信托划给了国之杰公司,故实际借款人为国之杰公司或安信信托,微邻投资公司不应当承担案涉借款的还款义务。微邻投资公司还提供了相关证据。
国之杰公司辩称,因公司目前不控制相关材料,无法核实是否实际使用过借款。安信信托则称,微邻投资公司在被催款时从未提及安信信托,且国之杰公司虽系安信信托的股东,但两方系独立的主体,不能认为安信信托是实际借款人。
法院指出,借款的实际用款人与合同借款人具备不同法律意义。即便案涉借款的实际用款人为安信信托或者国之杰公司,且无论出借人对实际用款人是否明知,微邻投资公司作为合同借款人的合同责任不会因此免除。
最终,法院裁定,微邻投资公司应归还温州银行借款本金500,000,000元和相应利息。宝月耀华投资有限公司和国之杰公司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尽管赢得官司,但在安信信托资产重整、国之杰诉讼缠身的背景下,温州银行这笔5亿元贷款要想收回显然很难。财联社记者获悉,2022年4月20日,温州银行收到渤海某某股份公司支付的信托保障基金181万元。至法院审理期间,微邻投资公司结欠借款本金5亿元及利息、逾期利息若干。
事实上,被安信信托、王少钦“坑害”的银行绝非温州一家。依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可知,有郑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乌鲁木齐银行、廊坊银行、营口沿海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和安信信托存在法律诉讼,至于个人投资者起诉安信信托要债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律师:银行完全收回欠款恐怕很难
温州银行的这笔5亿元贷款会成为坏账吗?银行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10月26日,李姓资深律师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温州银行等机构要想完全收回欠债恐怕非常难。目前,安信信托依据重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安信信托的债权人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债务重组的方案。原则上,只要超过一半的债权人同意,重组就可以成功。而重组实际上意味着对过往债务的大额打折,有些甚至会打骨折。
因此,不管温州银行等机构是否参加过重组会议、是否同意重组方案,都意味着必须接受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相应重组方案,这意味着所有安信信托涉及的过往债务都会打折。重组和直接破产相比,意味着债权人的资产还有拿回一部分的可能,破产就基本等于归零。目前,温州银行收到100多万的还款,这意味着后续还能收回一些款项。但具体能够收回多少、多少年才能收回,外界不得而知。
该资深律师界人士还指出,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有清醒的风险意识和完善的风控体制,放贷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如果随意将海量贷款放给不具备经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那么后果显而易见。毕竟,企业是可以宣布破产的,而企业法人也只需要承担注册资本金之内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