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高级数据:最高 立减50%InvestingPro手慢无

“双碳”经济能给银行业带来何种机会?招行研究院:或催生160万亿投资需求,绿色信贷将是主要抓手

发布时间 2023-9-27 17:47
更新时间 2023-9-27 18:06
© Reuters.  “双碳”经济能给银行业带来何种机会?招行研究院:或催生160万亿投资需求,绿色信贷将是主要抓手
600015
-
600547
-
600664
-
600843
-
600999
-

财联社9月27日讯(记者 郭子硕)近日,招商银行研究院发布《“双碳”背景下可持续金融报告》(下称《报告》),并预测2020-2060年整个“双碳”行动期间,双碳经济或催生约16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同时《报告》也梳理了银行业现有的绿色金融布局和以及行业未来机遇。

《报告》显示,至 2060 年,电力系统领域新增投资规模或达45.3万亿元;交通出行领域新增投资规模或达10.6万亿元;钢铁水 泥相关领域新增投资规模或达6.7万亿元;化工领域相关新增投资规模或达21.2万亿元,造纸行业新增投资规模或达700亿元,建筑行业相关领域新增投资规模或达13.5万亿元。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主要抓手

《报告》显示,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路径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碳基金、ESG主题理财等多样化产品。而绿色信贷是银行业绿色金融的主要抓手。

整体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在绿色信贷发展较为突出。《报告》显示,15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量达14.97万亿元,占全国绿色贷款余额的68%。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占比17.14%,位列国有银行第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13.65%、11.32%、12.97%。且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平均增速为40.75%,而工商银行该增速达60.28%。

而股份行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是6370.72亿元、4217亿元、3553亿元。除恒丰银行外,其余股份行绿色贷款余额均在千亿级别。股份行绿色贷款平均增速高达54.1%,远超国有行。

国有行同时亦是银行业中绿色债券承销的主力军。除邮储银行未披露2022年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外,2022年五大行绿色债券境内承销规模达4387.81亿元,其中中国银行以2595.29亿元居于榜首。

在已披露2022年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的股份行中,招商银行以391.78亿元排行第一。其次,兴业银行的2022年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达354.5亿元,排名前二且大幅领先其他股份行。而城农商行则以扮演绿色债券投资者为主,仅有沪农商行和北京银行披露了绿色债券承销规模数据,分别为30.30亿元和8.28亿元。

财联社记者近日获悉,截至2023年6月末,招商银行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3879亿元,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321亿元。整体来看,招商银行绿色FPA(对公客户融资总量)、绿色零售、绿色投资全口径业务余额突破8000亿元,达8038亿元。

能源革命、动力变革和绿氢制造是关键词

“能源革命、动力变革和绿氢制造,有可能成为中国这场深度产业革命的关键词。”招商银行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碳排放产业领域减碳路径包括,在交通和工业热力动力领域,减少一次能源使用量,通过电力替代碳基能源,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再通过提升电力领域的新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参与化学反应的碳未来可能被绿氢替代。这些技术都已在我国应用或探索。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亦指出,要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机构需要开展绿色低碳的转型探索,包括完善治理结构,明确业务战略,加强风险管理,持续推进指标与目标管理等。比如,在治理方面,机构需要在集团战略的角度规范董事会、管理层、执行层的具体权责和工作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整体的治理体系。

“在战略方面,机构需要围绕双碳国家战略,调整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服务去引导客户的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提高机构的绿色金融资产占比。”张立钧认为,在指标和目标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投融资碳核算,对重点高碳行业进行经营目标评估和减排绩效追踪,量化业务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落实银行自身的运营碳中和碳减排策略,通过管理和技术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并定期追踪机构自身的ESG表现。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