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9日讯(记者 林坚)证券公司的发展史,亦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缩影。2023年,中信证券迎来A股上市二十周年。作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的发展为证券行业的经营前瞻性、业务创新性、文化塑造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上市公司之一,也正值上市二十周年,9月19日,中信证券举办了“同信而行,致远未来”A股上市20周年暨2023年投资者开放日活动,邀请投资者走入中信证券,向外界展示一个新时期、新发展、新抱负的中信证券。活动期间,包括中信证券财富管理条线、投行条线、股权衍生品业务、FICC业务等相关负责人也到场与投资者展开面对面地沟通,直击市场关切、行业关注。
中信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佑君在开放日致辞环节回顾了中信证券A股上市的故事,并分享了中信证券未来发展的展望。在他看来,与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国际领先投行相比,中信证券仍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围绕“守正、创新、卓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中信证券将发扬和践行公司核心价值观,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夯实公司长期高质量发展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成立于1995年,这意味着两年后的2025年,中信证券也将迎来30周年。
记者梳理了上市20年的五个关键数据,来观察中信证券的重要变化。
关键数据一:总资产从2003年到2022年增长110倍
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市公司,这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既是上市20周年活动,也是投资者开放日,通过创新形式与表达,进一步传递企业专业与责任,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等展现一个更加真实、可触摸的上市公司形象,这是财联社记者到中信证券举办本次活动的出发点之一。
中国资本市场始终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信息。可以看到,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是证券市场有序运作的基石,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解公司运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维持市场信心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要素。
Wind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22年末,中信证券总资产从118亿元到1.3万亿元,增长110倍;净资产从54亿元到2500亿元,增长46倍;营业收入从8亿元到651亿元,增长81倍;净利润从4亿元到213亿元,增长53倍;目前总资产行业占比11.8%,营业收入行业占比14.6%。
据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介绍,目前中信证券七条主要业务板块收入占比均超过7%,且市场份额均排名行业前列,呈现出业务均衡、收入多元、盈利稳健、平滑周期波动能力强的突出特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信证券总资产规模13082.89亿元,营业收入651.09亿元,净利润221.69亿元,行业排名第一。
关键数据二:首家IPO上市的券商,首家A+H股上市券商
活动上,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分享了中信证券成长的故事。从1995年公司正式挂牌后,中信证券争取到河北省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主承销商的资格,实现中信主承销业绩零的突破,到1999年公司增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成为中国证监会批准股票主承销资格的首批证券机构之一。
2003年,中信证券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并于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方式上市的证券公司。同年,该公司A股筹资额高达120.32亿元,位列全国首位,占据了市场份额的14.65%。2011年,伴随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中信证券成为中国第一家A+H股上市的证券公司。
张佑君谈到,中信证券较早就认识到,公开发行上市是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通过上市凝聚共识、汇聚人心,形成公司发展战略逻辑,系统性分析公司经营管理情况,以此提升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意味着公司治理要求更加规范、信息披露要求更加透明、品牌声誉要求更加可信。
他表示,中信证券继承了中信集团的优秀文化基因,秉承“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谦虚谨慎,团结互助;勤勉奋发,雷厉风行“的中信风格,弘扬“诚信、创新、凝聚、融合、奉献、卓越”的中信核心价值理念。
中信证券治理要求更加规范,这是行业共识。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介绍道,二十年来,公司深化内控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全面风险合规管理工作。从管理方法较为单一的风险控制,逐步转型升级为对标国际投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并表管理。
上市以来,中信证券持续为资本市场参与者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提供助力,通过包括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回报股东等在内的方式提升投资获得感,公司逐年加大对股东现金分红的深层次考量。据Wind数据,二十年以来,中信证券累计股东分红739亿元。
关键数据三:2003年探索建立MD体系,标志着用人制度的市场化
除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中信证券在人才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高度重视,并在为客户服务的丰富实践中提升公司的能力。
二十年来,中信证券不断通过科技赋能,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2003年第一代集中交易系统上线,2009年第一代手机交易系统上线,2016年发布“信e投”,通过不断迭代、多元内容的个性化、精细化运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理财服务。
据记者了解,“信e投”目前月活数超过500万;信息系统数量由2003年的15套,增长到2023年的313套;技术团队人员也从2003年的136人,增长到2023年的1500人;科技投入由2003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2.6亿元,投入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中信证券通过各种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研发能力,构建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平台,为客户提供便利、高效、先进的证券交易服务。重视数据治理工作,挖掘数据价值,扩展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公司客户资源、产品资源、商业机会的共享和协同。
对于人才建设的培养,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谈到,二十年来,公司建立了市场化的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的宽度和厚度不断增加。公司借鉴国际投行管理经验,从2003年探索建立MD职级体系到2005年正式实施,标志着用人制度的市场化,为吸引、凝聚优秀人才提供了土壤。持续深化和落实全面计划、全面预算、全面绩效和全面考核的机制,强化向一线倾斜资源,强调长效激励、风险共担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良性机制。
他补充说道,中信证券坚持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多年来持续在专业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资源,建立健全了覆盖全体员工、全周期的重点培养项目体系,目前全系统总人数2.6万人。大力启动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配备,一批“90后”走上管理岗位。
关键数据四:20年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直接融资38.8万亿元
中信证券成立、上市以来,始终以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为己任。首先,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融资中介,中信证券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助力资本与科技、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据记者了解到,在过去20年间,中信证券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直接融资38.8万亿元,承销规模9万亿元;其中通过IPO、增发、配股等股权工具承销2.2万亿元;通过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债权工具承销6.8万亿元。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称,公司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助力176家科技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实现IPO融资超3000亿元,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中信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二十年来,中信证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创新践行ESG理念。公司积极推动并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承销发行绿色债券,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绿色融资解决方案,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拓宽绿色融资渠道,降低绿色融资成本。2016年以来中信证券累计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蓝色债)414只,排名全市场第一,累计融资规模达9,277亿元,承销规模持续领跑同业。
中信证券还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债券等融资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全面脱贫和农村振兴做出了不懈努力。
关键数据五:高盛总资产是公司7.6倍,还有差距要追赶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速,证券化率提升明显,近期资本市场出台了一系列降费让利的政策,从长远看证券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表示,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中信证券也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发力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他谈到,中信证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因此,公司将紧扣长期发展愿景,全面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国际化发展。
在中信证券看来,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公司在国际化程度、品牌影响力、资产负债表扩张及管理能力、金融科技水平、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距离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规模体量与国际一流投行差距大。2023年上半年,高盛总资产规模是公司的7.6倍,净资产是公司的3.2倍,营业收入是公司的5.2倍,净利润是公司的2.7倍。
二是国际业务占比较低,国际化竞争力依然不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5%左右,这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30%-40%的国际收入还有差距。
三是资产负债经营能力受限,抗周期波动能力不够强。公司杠杆率为4.2倍,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10倍以上的杠杆率还有差距。
四是人才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信息技术水平与发展需要有差距。国际化经验人才储备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够,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说,中信证券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个总目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各业务进一步提质增效,牢牢守住境内领先地位,并逐步缩小与国际一流投行的差距。据记者了解,从自身来看,中信证券将围绕“五强五优”,推动实现党建引领能力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创新驱动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竞争能力强,同时要实现经营质量效益优、业务结构布局优、风险管控水平优、管理体制机制优、人才队伍结构优,建立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加快脚步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为实现公司“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的愿景,我们将按照“三步走”的原则,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缩小与国际一流投行的差距。首先,公司将把香港地区业务做扎实,建立全品种、全业务线、全牌照的业务体系;第二步,公司将在亚洲市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争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三步,公司将进一步拓展欧洲、北美等其他市场,完善全球布局,推动业务发展。
后记:上市时长对于券商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据Wind数据,目前A股共有约51只券商股,其中以券商为上市主体的共有43家,此外还有持有券商股份的华鑫股份、哈投股份、锦龙股份、湘财股份、华创云信、国盛金控、指南针、东方财富等8家 上市公司。其中,上市时长最久的是1994年2月上市的海通证券(宏源证券已并入申万宏源),然后东北证券、广发证券、国元证券、国海证券、长江证券、国金证券等6家券商均在1997年上市。这意味着,2024年,海通证券将迎来上市30周年,而其他6家券商将在四年后迎来上市30周年。此外,国信证券将于2024年迎来上市20周年。
此外,组建、创立的时长同样引得券商重视。2023年是不少券商组建、创立,并与资本市场共同成长的重要纪念节点。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包括川财证券、东北证券、大同证券、东莞证券、国海证券、海通证券、华福证券、华西证券、粤开证券、中信华南以及山西证券等11家券商在今年迎来了公司成立35周年的重要时刻。而东海证券、东吴证券、第一创业3家券商迎来公司成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众多券商在今年都举行了周年庆典活动,在提升企业形象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的同时,揭示了新的战略规划和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