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王宏)讯,银保监会今日印发《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7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银保监会此前已于2021年10月发布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是对《管理办法》的解释,说明及补充。
《实施细则》明确了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准备金评估的内控流程,加强了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准备金评估的管理,还要求总精算师需“负责”,对准备金评估结果的签署明确的精算意见。业内人士表示,《实施细则》颁布以后行业就有了具体的指导规范,从评价标准和责任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分支机构准备金评估应客观 不得人为调节
银保监会方面表示,自《实施细则》印发之日开始,原《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责任准备金评估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规范》等原保监会印发的一系列文件同时废止。
具体来看,《实施细则》分为7个专项细则,主要包括明确准备金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规定准备金评估的内控流程,规范准备金风险边际和折现的处理,加强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准备金的管理,规范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明确准备金评估报告的内容,完善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制度,规范了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使用等管理。
其中《实施细则》第4号加强了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准备金的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的准备金评估应客观、公允地反映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不得人为调节。
兰迪律所合伙人陈禹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只要是有考核指标,有些情况都无法避免。比如在会计年度内甚至将业务跨年度人为调整都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赔付率中的赔付时间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谈判、诉讼可以拖延,通过客户续约或者新业务置换可以提前和延后利润或者亏损,都是账面上所体现不出来的东西。
“事实上是,除了成熟产品有依据,新的产品或者特殊险种因为样本量太小,并没有科学具体的依据,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猜测和预估,在这种情况下,人为调节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即使是要求可回收朔,在没有行业专家监督的情况下也无法完全监管到。”陈禹彦指出,因此,《实施细则》颁布以后对于行业有了具体的指导规范。
总精算师需对评估结果签署意见 倒逼企业完善内控
银保监会方面表示,制定《实施细则》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补齐制度短板,现行监管制度关于准备金风险边际和折现、准备金有利进展、分支机构准备金等方面均没有相关规定。一方面加强内控约束,当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发生变化且对公司影响重大时,应提交公司董事会决议或者高级管理层会议集体审议,避免由于个人因素导致的准备金合规风险。
此外,《实施细则》还细化精算意见,保险公司总精算师需对准备金评估结果的签署明确的精算意见,分为“合理、不足、高估、无法表示意见”四类意见,覆盖准备金评估结果的各种情形。
毕马威保险行业咨询合伙人、英国精算师刘皓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实施细则》在标准方面对于准备金评估的精算技术关键领域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有效控制了不恰当调整评估结果的行为;在责任方面对于企业治理层、管理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对于总精算师出具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倒逼企业完善配套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