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后A股今日如何走?多家券商盘前解读

发布时间 2021-12-7 16:40
© Reuters.  降准后A股今日如何走?多家券商盘前解读

财联社(记者 黄靖斯 卢丹)讯,12月6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7月份宣布全面降准后,央行再度全面降准。

降准为何如此之快?降准的原因何在?降准之后,市场将何去何从?降准之后是否还有降准?

财联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多家券商研究员,对上述四大市场关切给出解读。

关切一:降准为何如此之快?

在12月3日李克强总理提出“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之后,市场对降准已有一定预期,从官宣时间来看,本次降准是预期的快速兑现。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表示,此次降准落地与前期提及降准间隔较短,属于近年落地时点较快的“降准”。此次降准为总理提及“适时降准”之后3日公告,其中包括两日非工作日。眼前的降准是防风险与稳增长再平衡的体现,防风险含义更多。

他认为,12月份流动性压力主要来自于MLF高达9500亿元的全年次高到期量,财政发债与支出相抵后对流动性反而是补充,降准释放1.2万亿资金,可以有效起到补充。

浙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梁凤洁认为,一方面,官宣速度快于市场预期,显示强烈稳增长信号。另一方面,释放1.2万亿长期资金,除部分对冲到期MLF外,主要用于补充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并通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引导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关切二:降准原因何在?

对于本次降准的原因,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宏观首席分析师给出了详细分析。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本次降准主要基于四重原因: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层原因是置换十二月份MLF到期,同时配合保护银行利润,置换高成本MLF,让银行吸收消化实体经济不良贷款;第三,窗口期因素是通货膨胀特别是商品通胀下行,且PPI向CPI没有明确的传导现象;第四,触发因素是恒大等房地产风险的标志性事件对金融稳定和信心产生冲击,需要货币政策释放信号维护预期。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本次降准的主因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的压力,体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9月、10月官方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而11月财新制造业PMI再次滑至荣枯线之下,表明我国制造业处于收缩状态。

第二,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录得10.0%,持平于9月,为2003年12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与此同时,M2同比也处于历史底部区间,预示短期内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大概率不乐观,需要通过降准提振M2同比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第三,11月我国产销率当月值及其同比均较前值下行,表明我国需求承压,而从库存周期上,当前我国处于被动补库存向主动去库存阶段转化,预示宏观经济承受一定压力。

第四,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看,在前期汛期冲击,大宗商品价格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动力煤冲高利空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基本面不乐观,尤其是近期奥密克戎病毒在南非出现并向全球扩散。

第五,李克强总理在11月18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这就意味着本次降准具有较强的“稳增长”以及“保就业”的含义。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从宏观增长环境看,降准的背景是经济放缓压力的进一步显性化。从流动性环境看,降准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一则12月MLF到期规模有9500亿元;二则今年跨季跨月时资金利率的波动性较大,央行在年前降准,可帮助金融机构跨年,降低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三则降准可助推银行在明年一季度实现信贷开门红;四则银行净息差目前已降至2010年以来的历史次低值,进一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贷款利率)需要为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而降准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要比结构性工具更为便宜且具有带动同业负债成本脉冲式下行的作用,对银行降负债成本更有帮助。

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财富研究中心总经理陈达飞向记者表示,由于要对冲MLF,本次降准资金增量不大;由于MLF与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倒挂的,降准置换可以节省银行的资金成本。

“除了地产等部分行业,当前的问题不在供给,而在于实体的需求,以及银行的贷款意愿;结合当前房地产政策,居民端住房按揭贷款和企业的开发贷都会有超级放松,称不上全面。”陈达飞补充说:“但对地产流动性的边际改善还是有帮助的。”

中信证券宏观团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有恢复但是还没达到潜在增速,尤其是中小企业仍面临一定困难,前段时间的信用风险事件也导致地产投资出现下滑。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将用于对冲MLF,预计12月15日到期的MLF或将续作5000-7000亿,缩量2500-4500亿。市场流动性有望边际宽松,但幅度或将弱于7月降准。未来,预计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信证券宏观团队提出,本次降准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建议关注后续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支持方向更加值得关注,如人民银行在降准公告中提到“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其中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已经有支小再贷款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已有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清洁煤炭再贷款,关注未来可能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

关切三:降准之后,市场何去何从?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从历史复盘看,降准之后,股债均有支撑。而连续降准的情形中,股债向好的时间会更长,其中权益市场中的基建和地产板块对降准较为敏感。对债券而言,叠加降息可能性,当前利好窗口仍在,但明年随着宽信用的不断发酵,基本面触底迹象叠加CPI上行,利率可能会重回震荡状态。

粤开证券策略团队复盘历史发现,降准后一周胜率最高。通过回溯历史来看,降准之后次日市场表现涨跌各半,但创业板的涨幅要明显优于沪指,在降准之后的一周市场整体表现有所提升,胜率升至63%,同样创业板表现要优于主板,在降准后的一个月胜率明显下跌,市场有所回调,此时创业板的跌幅亦相较于主板更大,表现出较大波动。

关于降准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广发证券钟林楠认为,此次降准的影响可能会略弱于7月份。主要因为三季度以来经济已经有所放缓,金融市场前期已经对稳增长和货币“宽松”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期定价。对债券而言,在偏价格型调控框架下,政策利率不调整,降准可能很难带来狭义流动性实质性的变化,利率下行的空间依然被限制;对股票而言,则更需要关注降准后信用环境的变化。不过跳开此次降准本身,一个更重要的宏观线索是政治局会议对稳增长的部署,它将进一步打开后续政策空间。

黄文涛对记者表示:“降准也有为宽信用创造条件之意,2022年宽信用的五只箭分别射向新基建、老基建、先进制造业、碳减排和优质房地产公司(及按揭贷款)。稳增长、宽信用预期下,股市或迎来阶段性支撑,新基建和优质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短期受益,或有阶段性表现机会。短期看,国债收益率将小幅下行,但仍受制于一季度宽信用的压力。”

浙商证券银行首席梁凤洁认为,降准是信号弹,稳增长和宽信用将验证,有望催化大金融板块行情——优质银行受益于稳增长带来的经济预期改善,以量补价;头部券商受益于降准和宽信用释放流动性,行业景气度高;龙头地产将受益于地产政策执行纠偏。

关切四:降准之后,是否还有降准?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出于稳增长的进一步提升,后续还会有降准可能。但可能连续降准力度会不及2018、2019年。

他具体分析了四方面原因:一是明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而通胀压力相对较小,联储尚未至加息,货币政策存在边际宽松的窗口期。二是跨年资金面压力不小,需要再次降准进行对冲。三是需要引导2022年结构性“宽信用”的开启。虽然直达工具可以“绕开”基础货币市场促发“宽信用”,但是直达工具目前实际落地仍存在时滞,并且撬动实际信贷投放仍存隐忧。四是在诸如疫情、金融危机以及股灾等“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央行也常开启连续降准,比如2008年和2020年。2022年虽然是整体信用债压力不大,较2021年压力明显缓解,但是房企境内外债券到期量均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叠加近日发生恒大实质性违约事件,若后续信用风险发酵超预期,则“连续降准”的概率也较大。

“但是由于未来通胀环境和社融演绎与先前‘连续降准’存在较大差异,国泰君安宏观团队认为货币端未来可能比预期稍宽,但是全面‘宽货币’以及连续开展降准仍是存在制约的。我们预计‘再度降准’可期,但是‘连续降准’尚有制约。”董琦表示。

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分析认为,年末稳增长与跨周期调节再次发力,“以我为主”货币政策主旋律下,后市政策力度仍有进一步宽松空间:当下乃至明年上半年是货币政策宽松的最佳时间窗口。

黄文涛认为,预计明年上半年仍将继续降准降息。下次降准的窗口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抓住联储加息前+通胀压力小+经济下行压力大+冬奥会因素+配合财政等其他政策的窗口期执行稳增长任务,从而带动总量政策继续宽松。未来两个季度降息概率仍然较大。

郑后成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被动补库存向主动去库存切换的阶段,叠加考虑2022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大概率承压,以及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2022年我国央行大概率继续降准1-2次。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明年降准依然可期,但托底更倚重财政。经济承压背景下,货币先行,为稳增长提供适宜的货币流动性环境。降准补充长钱、引导金融服务实体,依然是明年重要施策路径,需要更多结构性工具配合。结构性降息也是潜在备选工具、但全面降息的可能性或较低。明年稳增长,重在财政而非货币。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