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徐川)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助力成为重要一环。11月19日晚间,银保监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
政策支持 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多家银行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上海银行于近期表示,至2025年、2030年,将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浦发银行则提出了打造“绿色银行”的战略,计划集全行之力共同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农业银行也将“绿色发展”确定为自身三大战略之一,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业务体系。
各地也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仅11月以来,长三角区域就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绿色金融支持文件。从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及防范风险等多方面,为绿色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
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层面,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积极对接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提升货币政策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和定向调控功能。对于绿色金融业务成效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缓解绿色信贷供给约束。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应继续完善针对绿色金融的风险补偿与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突出的金融机构,可实施更大力度全方位优惠支持,引导市场交易活跃度与积极性,激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的热情。
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尽管如此,上述文件对于防范绿色金融风险也作出了前瞻性的要求。其中,《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监测;《江苏省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则强调金融机构应严格投贷前风控管理,防范项目“洗绿”、“漂绿”、“染绿”风险。
施懿宸认为,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关键性工作,通常标准的制定可能会面临部门之间标准的联动性、协调性如何统一的问题,标准指导实践是否足够明确的问题,标准应用是否易操作等问题。
“未来可通过成立跨部门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的形式提高标准的层级和覆盖领域。”施懿宸进一步表示,还应注重紧扣不同金融产品和业务之间的关联度,提前布局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协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