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今日在回应近期热点话题时透露,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61.5%。
对于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下一步将坚决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对符合条件的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金融支持,促进更多资金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今年年中以来,房企信用风险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房地产贷款呈现出收紧势头。不过,财联社记者此前从金融管理部门和多家银行处了解到,10月份房地产贷款投放环比和同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回升,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已经恢复至正常状态。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多家银行人士认为,房地产的边际风险正在下降,涉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一位银行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银行正在清理此前积压的个人房贷,放款速度有所加快。不过,目前银行主要支持的是首套房刚需的个人住房贷款。
此外,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还表示,前10个月,贷款成本持续下降,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32%,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年化利率3.94%,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已对个别银行存单质押业务纠纷成立调查组
近日,渤海、浦发等银行相继被曝出与企业客户因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纠纷,此事引起了银保监会的关注。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称,银保监会对此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要求相关银保监局组成工作组,进驻银行开展现场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如调查发现银行存在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罚问责。如调查发现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相关方也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侦办工作正在开展。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金融服务业务,在便利企业支付结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也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有章不循、内控失效等问题。”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促进票据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强化了票据业务监管制度建设,并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实际上,近年来银保监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等工作,均将票据业务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督促商业银行强化内控建设,加强员工行为管控,强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统一授信管理,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加强质押存单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理性审核,规范票据交易行为,严禁机构和员工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
此外,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还要求,各银行机构要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规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严把业务准入标准,既要充分满足金融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又要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侵害商业银行及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
“下一步,坚决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不搞 ‘一刀切’、 ‘运动式’减碳。”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对符合条件的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金融支持,促进更多资金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应该说,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金融业提质升级,而且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
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而在保险方面,银保监会也支持保险机构规范创新推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目前,在近零碳车险、强降雨巨灾指数保险、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产量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和清洁能源保险等方面已有一些探索,对重点领域、行业的保险保障和风险补偿功能不断强化。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还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还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同时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强与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清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减排技术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保险这个工具,提升对防灾减灾的风险保障水平,增强企业和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