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编辑 周玲)讯,随着COVID-19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中国已成全球资产的“避风港”。数据显示,中债登2月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环比增加657.17亿元,境外机构成为中国债市增持主力之一。
即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信心仍不减。
中央结算公司3日公布的最新债券托管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中债登债券托管量达65.85万亿元,较1月增加627亿元。
其中,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环比增量为第二高,达657.17亿元,仅略低于非法人产品户。而传统增持主力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下降最多,较上月末减少1412.17亿元。
中债登3日公布数据显示,该机构2月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达19516.02亿元,同比增29.03% ,较1月增加3.48%,已连续15个月增加,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中外国债利差扩大
当前受到全球疫情冲击,恐慌情绪加剧的影响,中美利差走阔至159bp,超出了标准差区间(根据历史经验来,从2011年开始至今,中美利差一直在均值的标准差区间内波动(39bp-158bp))。
另外,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回升,这有助于稳定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汇率的预期。
美联储周二超常规降息后,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1%以下,这是有记录以来的首次。而德国和荷兰30年期国债利率本周一也自去10月份以来首次跌至零下。
虽然中国国债收益率近期有所下行,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较高。
机构认为,外资可能加大流入中国债市,成为中国债券收益率继续下行的推动力:
一方面,回顾外资加仓中国债券市场节奏与中美利差保持明显的正向关系,在中美利差重回160bp历史高位的情况下,即使考虑外资对冲成本后,中国债券的吸引力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除非在恐慌情绪持续升级的情况下,外资购买中国债券的动力才可能减弱,甚至转为流出。但在利差扩大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将得到明显缓和。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结硕果
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GBI-EM)。
继去年4月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后,今年2月28日起,9只以人民币计价的高流动性中国政府债券如期纳入GBI-EM,并将在10个月内分步完成。
据悉,跟踪GBI-EM的资产规模约2260亿美元,中国国债完全纳入后,所占权重将达到10%的上限,也将成为该指数系列的第一大计价货币债券。
“中国国债完全纳入该指数后,预计将带来约1400亿元的资金流入。”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与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一样,纳入GBI-EM也会分批进行,总体呈现持续流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