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擬擴大外匯市場參與主體至非銀機構
* 有利於改變外匯市場相對單一的供求結構和交易風格
* 非銀機構進入初期可能僅限於代客經紀業務
* 資本市場與匯率市場聯動將更為明顯
* 有利於改善外匯市場價格發現機制
(新增細節和評論)
路透北京10月8日 - 兩位消息人士周三對路透表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正計劃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擬將會員範圍擴大至券商、保險、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市場人士稱,這有利於豐富市場交易主體和客戶背景,有利於改變當前人民幣外匯市場相對單一的供求結構和交易風格,進而改善外匯市場流動性狀況。
消息人士並引述徵求意見稿稱,相關政策調整後,獲批金融機構可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開展人民幣對外匯即期和衍生產品交易,外管局不實施事前入市資格審核;非銀行金融機構只能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開展交易。截至發稿時。外管局尚未對路透查詢置評。
"進入初期可能僅限於代客經紀業務,就是在額度範圍內的外匯頭寸的平盤。"一位熟知情況的相關人士對路透稱。
前述消息人士並引述意見稿稱,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對外匯交易應基於對沖代客和自身結售匯業務風險、在結售匯綜合頭寸限額內開展做市和自營交易、從事符合規定的自身套期保值等需要。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由於券商客戶包括海外QFII、RQFII等機構,相對於銀行客戶而言,雖然單筆外匯交易量可能偏小,但交易特征更為明顯,風格轉換更為迅速。
"如果真的放開,那資本市場與匯率市場之間的聯動將表現得更為明顯。"他說。
不過,也有銀行交易人士認為交易主體放開初期市場影響有限。上海一股份行交易員認為,非銀機構進入初期還是以代客經紀業務為主,意味著還是難以繞過實需原則的限制,對於改變供需結構而言影響不大。
"我覺得對於價格發現機制而言是好事。現在銀行間市場報價點差還是挺寬的,那有更多人進來,價格會變得更為有效。"她表示。
中國外匯市場受實需原則限制,即外匯交易必須具備相應的真實貿易業務背景。在中國貿易順差結構的影響下,這也造成外匯供過於求的現狀,進而造成近些年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外匯占款居高不下、外匯儲備不斷刷新紀錄的結果。
消息人士並稱,貨幣經紀公司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外匯對外匯交易、外匯拆借等外匯經紀業務,外管局亦不實施事前資格審核。
根據中國貨幣網披露的數據,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目前共有人民幣外匯即期會員442家,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企業財務公司等。(完)
(發稿 路透中文新聞部)
((ran.li@thomsonreuters.com; 86-10-66271043; Reuters Messaging:
ran.li.thomsonreuters.com@reuter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