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监会批准国内11家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同时将进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各家银行的试点额度在5-10亿元之间。上述两项业务的开展标志着监管层推动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朝着规范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又迈进一步,但这可能对债券市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理财规范出新规
不得不说,以上两项业务是监管部门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最新举措,与“银监8号文”、信贷资产流转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有一脉相承之处,有利于理财业务规范、透明和控制风险。
传统银行理财业务最大的问题在于不透明不规范,使得期限错配等风险隐匿其中,增加监管风险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后,资管产品在中债登统一登记托管,提高了透明度,期限错配等风险也有望在透明化中得以相对准确计量和控制。
而作为标准化融资工具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由于简化了信托等中间渠道,透明度得以提高,便于监管和控制通道环节的法律和信用传染风险。
对债市影响偏空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业务的逐步推广可能会给债券市场收益率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第一,由于债权直接融资工具有望不受“8号文”中关于非标投资比例上限的约束,因此部分非标产品可能通过到期续发债权融资工具的方式转变为“标准产品”,这将降低银行压缩非标的压力。第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可能稍高于同评级信用债特别是私募票据(PPN),因此可能从债市分流部分追求较高收益的资金。第三,如果监管机构逐步推动理财资产管理业务替代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由于前者不再享受银行隐性信用担保,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收益率要求将提高,进而推高对信用债等的回报要求。
不过,上述影响的大小还有待观察。首先,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募资项目是否受信贷投向政策约束尚不明确。该工具在短期内能多大程度上纾解非标的比例受限压力尚不确定。其次,虽然银行理财存在未将理财产品资产负债风险与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切割的弊病,但客观上说银行隐性信用担保是理财产品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旦完全没有银行隐性信用担保,可能降低对此类产品的需求,从而限制此类业务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