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全国共出现7次强降雨过程,累积面降雨量119毫米,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受超强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海河流域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发生编号洪水,京津冀等地多个蓄滞洪区启用。强降雨引发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数据,7月16日至8月1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2.1毫米,较常年同期(65.6毫米)偏多10%,为近10年最多;华北、黄淮、江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本轮强降雨演进情况如何、洪涝灾害在历史上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本文将进行分析。
1、本轮华北地区强降水演进情况
受杜苏芮输送水汽影响,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今年7月末以来,海河流域主要河流子牙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继发生大江大河编号洪水。海河支流众多,纵横交错,且进入平原之后坡度平缓,河道行洪能力比较欠缺,易造成严重洪涝,河北省陆续启用多处蓄滞洪区,减轻京津防洪压力。
根据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拍摄的雷达遥感影像,截至8月3日,永定河、拒马河上游河流宽度减小,涿州市周边洪涝部分退水,东茨、兰沟洼、东淀、永定河蓄滞洪区启用分洪后有大片村庄和农田淹没,海河流域退水仍需一定时间。
2、本轮东北地区强降水演进情况
杜苏芮残余环流北移,广泛影响松辽流域。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盟(市)及河北省承德市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
今年8月以来,松辽流域经历的强降雨过程主要是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水汽北上、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高空槽共同影响下产生,截至8月5日8时,黑河、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有157个站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五常、龙江、宁安等6个站点的降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30个站、37站次突破历史日降雨量极值;截至8月6日13时,流域内24条河流超警戒水位、6座大型、6座中型、21座小型水库超汛限运行。
根据水利部水情预警监测数据,8月5日-7日,松辽流域主要超警河流水位普遍回落较快,但强降雨对处于低洼地块的农田造成的影响并不乐观,截至8月4日17时,五常镇农田受灾面积40963.5亩,其中水稻面积36549亩。
3、本轮强降水在历史上所处水平及后续风险
从各项水文数据来看,本轮强降水可能是1963年以来华北地区经历的最强降雨。在新中国历史上,京津冀地区共经历4次较为极端的降水过程,1963年暴雨记录海河流域旬降水量达200-600毫米,导致海河流域三大水系特大洪水;2012年7月暴雨北京房山区河北镇最高降水量达460毫米,天津平均降水量为98.6毫米,河北多镇超过300毫米,海河流域的北运河出现超历史实测纪录的特大洪水;2016年7月暴雨过程测得北京大兴(242毫米)、河北井陉(379.7毫米)和武安(374.3毫米)等20多站日雨量超过历史极值。
本轮强降水从7月29日开始,至8月1日结束,持续约4天时间,北京大部、天津、河北中南部等地出现暴雨到特大暴雨,最大雨量出现在河北邢台临城县,达到1003毫米(相当于两年的降水量),北京市最大雨量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744.8毫米),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京津冀地区平均累计降水量175毫米,超过平均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造成海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本次京津冀暴雨具有累计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极端性相比历史情况更强,预计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为严重。
目前,华北地区降水接近尾声,东北地区洪涝灾害仍有加剧风险。根据水利部松辽委统计,松、辽两流域每隔2-3年会发生一次水旱灾害,历史上较近的大型洪水分别为1995年东北区中南部的特大洪水和1998年东北区北部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的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今年以来,松辽流域并未发生超历史水平洪水,但一方面,受上游来水影响,松花江水位仍在上涨,下游干流佳木斯水文站8月7日20时水位已涨至警戒水位(79.30米),且仍在上涨,依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编号为“松花江2023年第1号洪水”。
另一方面,根据水利部松辽委预测,8月10日-11日,受台风“卡努”登陆输送水汽影响,松辽流域黑龙江干流中游、第二松花江上游、松花江干流中下游等地还将受到大到暴雨过程影响。高水位叠加暴雨过程,东北地区防汛形势仍然严峻。
长期来看,北涝南旱可能更加普遍。根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的预测旱涝转换周期的长度为60-70年,在最近一个周期内,上世纪50-60年代华北地区明显雨水丰沛,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则向干旱转变,因此华北地区可能于2020年开始回归湿润周期,未来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上升。2016年以来,台风对我国北方省份影响情况较为普遍。尽管距离台风常规登陆点较远,但受台风残余环流水汽输送遇地形抬升影响,河北、河南两省、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频繁受台风影响,强降雨造成城市、农田内涝,导致大规模农作物减产和经济损失,而相关地区防范基础薄弱,平原地区行洪能力受限等因素影响,防灾减灾难度较大。
4、洪涝灾害如何影响宏观经济
近年来,随着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洪涝灾害致我国人口死亡数已经大幅减少,但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整体上升。2000年-2009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1010.62亿元,2010年-2022年年平均经济损失上升至2296.44亿元。2010年以来,洪灾造成2500亿元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年份分别为2010年(3745.43亿元)、2013年(3155.74亿元)、2016年(3643.26亿元)及2020年(2669.8亿元)。我们将上述年份定义为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并考虑其对生产、投资、消费和通胀产生的影响。
从生产和通胀维度来看,华北及东北地区生产受单一极端气象事件短期冲击明显。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2010年、2013年及2020年,京津冀地区没有出现极端天气,其生产情况保持正常,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没有出现异常变动。而在2012年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强降水导致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极端天气的确在短期内对生产造成了负面冲击,但后续修复速度相对较快,当年度夏季CPI同比上升也较为明显。常规洪涝年份东北地区生产受相关灾害影响同样较小,而在受台风影响的2016年、2018年及2019年,该地区8月-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受负面冲击较为明显,CPI同比也有明显上升。
从投资和消费维度来看,洪涝灾害整体影响有限。在常规洪涝灾害年份和单一气象事件影响年份,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均较为稳定,受到气候因素扰动较小,而今年降水过程对相关地区投资和消费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朱德健 SAC:S03606220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