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扰动下社零波动加剧
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逐步由投资转向消费,而消费增速的主要参考中枢为社零增速。疫情前我国社零整体较为稳定,2020年疫情后社零波动明显加剧,且修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简单回顾2022年社零,总体来看,社零增速受疫情影响尤为显著。2022年4月受上海封控影响,当月社零同比降至-11.1%;年末疫情持续发散,11月疫情感染人数突破年内峰值,当月社零同比为-5.9%。具体来看,必选消费品在疫情中一直表现较为稳定,其中药品需求在疫情下凸显,中西药品类消费年内均维持较高增速;餐饮消费受疫情冲击明显,疫后社交相关商品与汽车等耐用品修复空间最大。
此前我们也在《疫情扰动至今,消费呈现哪些特征》中提到,2022年上海疫情后消费复苏节奏较2020年武汉疫情后修复速度更快,消费表现也优于2020年疫后;但展望2023,消费能否快速回暖以及复苏能否持续,依然存在一些困境。
(二)当前消费存在诸多困境
首先,居民消费意愿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自2022年4月上海疫情后即下降18.4pct至87.1,并在年内持续位于低位,消费情绪持续不佳。
消费意愿的大幅回落背后是收入预期及未来就业预期的回落。我国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与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但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低位,暂未有明显改善趋势。收入作为决定消费的核心,自身又与就业相关性较大,而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2022年我国16-24岁人口失业率整年均位于历史高位,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也处于下行通道,就业环境仍待改善。
在就业、收入预期共同作用下,居民避险情绪升温。从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来看,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活期存款均在2022年呈现较高增速。2022年12月人民币定期及其他存款高达81.9万亿。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当前更多储蓄占比远远超过更多投资占比与更多消费占比,并高于投资与消费的两者之和。
疫情影响下,收入预期回落等原因造成的“疤痕效应”难以短期内消除;同时此前疫情防控下消费场景受限,叠加地产市场悲观预期与理财“赎回潮”等外部因素,居民消费支出随之垂落,避险情绪持续升温。
我们根据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当月消费率、储蓄率,以疫情前两年的消费率的均值为疫情前消费率,并计算对应储蓄率,通过对比2022年储蓄率均值与疫情前储蓄率得出超额储蓄,并乘以2022年我国人口,得出2022年全国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约为3.96万亿元,撬动当前储蓄并将其转化为消费是当前难题。
(三)海外疫后复苏经验借鉴
在2022年一季度,海外主要经济体已经进行了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也较早进入了消费复苏通道。我国防疫政策调整时间较晚,此前海外国家已经经历多轮疫后调整,存在一定借鉴经验:
美国财政刺激与现金补贴并行,消费迅速回暖。美国在2020年首次疫情冲击后即采取了强劲等财政刺激计划与大量现金补贴,仅2020年3-4月就发放政策补贴2.9万亿美元,二季度美国零售消费已经迅速升温,6月消费中枢也出现上移,当月零售额环比提升9.2%。但财政政策刺激的效果偏短期,例如2021年3月拜登签署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后,美国零售消费支出额达峰后仅一个月就出现回落。面对2022年的第二次疫情冲击,美国减少了现金补贴的发放,尽管第二次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明显小于第一次疫情,但消费修复动能偏弱。
日本同样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与发放现金补贴的措施,消费颓势明显改善。2020年4月日本第一轮12.9亿的财政政策出台,紧接着6月起经济触底反弹,三季度零售数据环比增加7.9%。面对第二次疫情冲击,日本在2022年10月出台了71.6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财政政策与消费券发放让此前的消费颓势明显改善,四季度零售环比增加8.5%。
新加坡、韩国消费券等刺激规模偏小,主要依靠内生修复,新加坡恢复程度优于韩国。新加坡的零售、餐饮在2022一季度受创,随着2022年4月新加坡防疫措施基本解除,消费场景回暖,消费内生修复使得二季度消费显著好转。零售销售指数在2022年5月反弹至100.96,环比提升5.2%;餐饮服务指数在5月反弹至102.22,环比提升11.3%,此后同比增速保持高位。相比于新加坡,韩国消费的表现明显较弱。韩国零售销售指数2022上半年持续下行,直到2022年8月才稍有起色,环比提升4.41%。韩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是从2022年6月便长期位于中枢之下。
(四)疫后消费复苏有哪些空间
我国采取激进财政刺激的可能性较小,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疫后修复的经验,我们发现在财政政策发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消费通过内生动能实现修复任重而道远;但我国消费也存在自身特点,依然有一些改善空间。
从宏观层面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1)较欧美日而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依然健康。根据联合国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9岁,低于日本的48.4岁和北美的40.2岁,整体人口结构依然年轻。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也显示,21-55岁人口占比超全国人口总量超50%,该区间人口也为消费主力。(2)我国疫后长期处于严格管控状态,解封后此前积压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从牛津大学统计的严格指数来看,我国防疫严格程度较欧美国家及日本一直处于高位,当前防疫政策已经大幅度调整,恢复出行意愿强烈。我们发现13城地铁客流量与消费增速具有明显一致性,出行复苏有望带动消费复苏,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得到释放。(3)我国疫情达峰速度明显快于海外,且疫情感染率较高,短期内防疫屏障犹在,疫情扰动削弱。
从消费渠道上看,(1)线上消费有望继续成为亮点。当前全国公共物流园吞吐量指数与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吞吐量指数随着节后复产复工的推进而大幅回升,为线上消费提供了较强物流保障。其次,此前由于长期封控,居民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变,网上“吃、穿”维持较高增速;当前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线上消费或将继续保持韧性。(2)线下消费随着消费场景的改善具有较大复苏空间。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出行数据与社零增速具有较强一致性,当前百度迁徙数据显示,春节以来全国迁徙规模数据均超过2019-2022年同期水平,出行复苏较为乐观。除此之外,在具体类别上,此前由于场景受限的线下餐饮消费、娱乐电影消费、旅游及与之相关的酒店行业都有较大增长空间。
最后,政策上看,“扩大内需战略”仍有发力空间。2022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指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2023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
从春节期间数据和近期高频数据来看,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强预期”正逐步兑现。但目前疫情情况仍为不确定因素,或对复苏节奏与修复斜率造成扰动。且短期数据虽然指向经济复苏,能否持续仍是未知。
但今年出口走弱基本确定,目前政府与地方房地产政策频出但销售端暂未有起色,消费复苏成为扩内需的关键。新的消费政策陆续出台和“扩大内需”相关战略落实,收入及收入预期得到改善,消费场景受限与“疤痕效应”逐步缓解,将共同推动年内消费温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