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房地产刺激政策释放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大幅的调整,随后由于债券调整又引发了银行理财的大规模赎回最终形成了负反馈,利率更为快速的反弹。不过,最近市场利率逐步开始企稳,这其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市场从关注政策出台的预期,到逐步关注政策出台后的现实情况。
在之前的日报中,我们分析过,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叠加房地产下行带来的财富效应是缩水,居民普遍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也就不愿意消费。那么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无非是两条路径: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有钱了,自然会消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中消费占比持续推高,根源就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带来了强劲的消费意愿。但现在的问题是,消费占GDP比重已经很高,如果居民不消费—》经济就无法扩张—》居民收入增加不了—》居民更不愿意消费。居民消费和经济形成了蛋生鸡和鸡生蛋的问题。或者政府通过减税,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例等方式来促进消费,但问题是持续经济的下行,政府也没钱。
因此,这一条路径的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是促进居民的借钱消费,也就是消费信贷扩张。居民没有钱的情况下,如果有消费意愿,也可以通过借钱来消费。例如,海外市场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当然,过度的借钱消费,也是隐含了巨大的风险。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背后,也和居民过度借钱有一定的关系。
实际上,居民借钱消费,在我国也出现过。尤其是2014年以后,伴随着贷款利率的下行,同时居民收入从低收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后,消费意愿的系统性提升,带来了上一轮借钱消费的热潮。但是这个热潮到了2017年以后就逐步减弱,这也说明所谓的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信贷的扩张期也已经过去了。
相比之下,政府短期内或更希望居民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加大消费。实际上,疫情发生以后,经济下行,政府更加重视推动消费的回升,对消费信贷的扩张寄于了较大的希望。日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表示将适当增加消费信贷;2022年三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问题在于,消费信贷如何才能回升?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消费信贷的扩张,一方面需要居民有根本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需要贷款利率下行以刺激,毕竟只有贷款利率更为便宜,居民借钱成本降低了,才能激发他们借钱的意愿。
目前而言,居民的消费意愿相对低迷,特别是和购房购车相关的大额消费支出方面,这些领域的消费意愿的回升需要时间。而其他的日常涉及到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例如旅游,助学等也许伴随着疫情的缓和,可能存在一定的恢复的空间。
另外,虽然目前贷款利率已经处于历史最低的水平,但2019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居民消费信贷增速持续下降的事实说明,相对于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而言,目前的贷款利率依然偏高。因此,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并不一定带来消费信贷的回升,但确是消费信贷回升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个客观的事实,那就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到了60%的高位,即使居民有消费意愿,贷款利率也很偏低,居民部门杠杆的空间也已经非常有限。
综合上述的分析,政府希望刺激内需,未来降低贷款利率的必要性仍强,至于消费信贷能否有效回升,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能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