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反弹的港股行情,要结束了吗?
12月7日周三,港股冲高回落,尾盘跳水。恒生指数收跌3.22%,此前一度涨超1%,恒生科技指数跌3.77%,此前一度涨近4%。受疫情防控继续优化影响,医药股强势,山东新华制药涨超28%,电影概念股、博彩股走高,航空股集体爆发,东方航空涨超6%,然而近日较为强势的内房股全线走低,龙光集团跌约16%,碧桂园跌约15%。
近两日港股的震荡回调,让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忧,难道刚刚起色的港股市场又要“失色”?不过,机构方面对于港股后市相对看好,兴业证券表示,过去两年港股经历了最冷的寒冬,2023年将见证港股的春天回来了。
其实,从真金白银方面来看,低估的港股正吸引三大资金涌入。一是外资精准抄底,近日不少外资机构加仓细节被曝光,二是回购资金仍在加码增持,年内回购总金额达到928亿港元,三是港股通ETF交投活跃,净流入资金持续加大。
外资精准抄底
恒生科技指数自低位反弹至今已超过50%,其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SW、美团-W等科技股涨幅均超过30%。
港股大反弹背后是外资机构的集体“扫货”。
据港交所最新披露文件,11月30日,摩根大通以每股100.1743港元的均价买入康希诺生物100.77万股,持股比例从7.49%增加到8.25%;摩根大通买入哔哩哔哩120.9万股H股,持股比例从10.79%增加到11.17%。
同日,贝莱德增持农业银行2.0574亿股,每股作价2.598港元,总金额约5.35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约为23.10亿股,最新持股比例为7.52%;贝莱德增持中国财险3716.6万股,每股作价7.846港元,总金额约为2.92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约为4.39亿股,最新持股比例为6.36%;贝莱德增持中兴通讯(00763.HK)290.82万股,每股作价16.7002港元,总金额约为4856.75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约为7670.59万股,最新持股比例为10.15%。
高盛集团也在不断增持。数据显示,11月30日,高盛集团增持康希诺生物62.7万股,每股作价99.4869港元,总金额约为6237.83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约为677.55万股,最新持股比例为5.11%。
实际上,外资机构自11月以来已经多次买入港股,如摩根大通在过去一个月累计耗资近40亿港元增持港股,增持的港股包括中国平安、港交所、再鼎医药、药明康德、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哔哩哔哩等,这些公司股价近期反弹明显。
国内疫情管控政策放松、地产政策转向以及全球加息潮或将结束等消息助力市场预期不断改善,这对于港股作为全球流动性配置的资产再次迎来绝佳的配置窗口。外资机构在港股底部大肆买入,可谓精准抄底。
回购资金仍在加码增持
全年来看,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仍下跌约20%,连续3年下跌,恒生科技指数年内仍下跌约29%,不少权重股股价跌幅较大。
港股股价持续下跌,港股估值仍在历史低位区间,今年港股掀起回购风暴,提振信心,如腾讯控股、潍柴动力、友邦保险和长城汽车等多家港股公司公告大手笔回购。
近期港股情绪面大幅回升,反弹幅度不少,不过,港股公司回购的热情并未衰减。
12月7日,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于12月7日回购113万股,回购价格为299.8-315.6港元,共耗资约3.51亿港元。前一日,腾讯控股表示回购93.44万股,回购价格为307.6港元-310.2港元,共耗资约2.89亿港元。
6日,友邦保险表示回购196.12万股,回购价格为81.8港元-83.6港元,共耗资约1.63亿港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共耗资约4922.3万港元回购1333.2万股H股,回购价格为3.64港元-3.75港元。长实集团斥资约2409.03万港元回购53万股,每股回购价为45.35港元-45.6港元。
截至12月7日,223家港股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达到928亿港元(约830亿元人民币)。其中腾讯控股今年回购总金额超过280亿港元,友邦保险今年回购总金额超过240亿港元。
港股回购家数与金额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回购总金额是2021年380.68亿港元的2.4倍。
兴业证券表示,2022年9月、10月港股回购为2008年以来的新高和次高,显示上市公司的信心。
港股通ETF交投活跃
除了外资资金回流和港股公司大手笔回购,港股的企稳也离不开境内资金的支持。
境内资金主要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10月中下旬以来,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明显增加,主要互联网公司港股通持股占比有所上升。
自2021年底以来,南向资金已经连续13个月持续净流入港股,2022年全年来看,合计有3791亿港元南下。
从港股通ETF规模来看,60多只港股通ETF的规模年内实现增长,仅有2只ETF规模出现缩减。中概互联网ETF和恒生互联网ETF的最新规模高达374亿元和249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ETF、恒生科技ETF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大关。港股通ETF已成为ETF市场的重要一部分。
近期港股反弹推动港股通ETF交易活跃。
如12月6日,恒生互联网ETF、恒生科技指数ETF单日成交金额超过30亿元,是权益类ETF市场中成交金额最大的ETF。此外,中概互联ETF、恒生科技ETF、恒生医疗ETF单日成交金额均超过20亿元。成交金额放大的同时,港股通ETF的换手率也在持续飙升,恒生新经济、港股通红利ETF、港股通消费ETF、港股通医药ETF的换手率均超过100%。
机构:港股的压制因素正在逐步缓解
随着越来越多资金涌入港股,当前港股的压制因素正在逐步缓解。从交易面看,市场对于行业不确定性的悲观预期已有所改善,板块整体估值已走出底部区间。
国泰君安预测,港股恒生指数在2023年预期回报率为36.6%,或领先全球其他主要股指,同时还预计港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将在2023年见底回升。
中信证券表示,政策预期扭转,外资有望持续回流港股,此外,预计2023年2季度起港股将逐步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
兴业证券表示,过去两年港股经历了最冷的寒冬,2023年将见证港股的春天回来了。2023年港股将迎来中国开放、经济复苏、美长债利率回落的做多窗口期。具体看好的行业有:互联网及信创产业链将受益于互联网政策改善及数字经济刺激政策;地产、油轮、能源、金融等价值股龙头将受益于经济复苏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2023年传统产业中的优质央企国企港股将有望价值重估;消费及服务的结构性行情将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消费复苏;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链、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硬件等。
不过,兴业证券也提醒,春天仍要小心“倒春寒”,2023年港股并非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行情仍有震荡。一方面,警惕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持续性超预期,进而导致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并且对全球经济和海外股市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可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特别是上半年疫情的影响、疫情防控政策的松紧节奏仍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A股和港股行情有波折;另外,经济政策发力的方式、手段和产业方向,都对行情风格有影响。
美股半导体企业在过去一年里,遇上美联储加息的估值打压、消费电子需求减弱导致库存攀升、中美芯片摩擦削减订单,宏观和需求的不利因素使芯片股遭受戴维斯双杀,费城半导体指数在2022年下跌...
昨晚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期间,金融市场卷起了巨浪,美元指数瞬间暴跌,股票、债券与贵金属价格全面大涨,并纷纷突破前高封锁。鲍威尔究竟讲了些什么,触发了如此剧烈的牛市波动?事实上,在...
券商板块连续两天尾盘拉升,“牛市旗手”王者归来? 2月1日,临近尾盘,券商板块直线拉升,截至收盘,红塔证券涨停,湘财股份涨超6%,中信建投涨超5%,华安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财富等跟...
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
%USER_NAME%已成功添加至屏蔽列表
由于您刚刚取消屏蔽此人,因此必须等待48小时才能重新屏蔽。
您举报该评论的原因为:
谢谢您!
您的举报将会被发送到管理员进行审核
添加评论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