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优化后,外资投行开始集体唱多中国资产,尤其是消费板块。多家投行将消费板块从此前的“低配”评级调高至“顶配”。
首先是高盛在2023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交流会上表示,2023年给予A股市场“顶配”的建议,预计估值会有明显回升,北向资金将净流入约300亿美元。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
预计明年中国GDP将从今年的3%增长至4.5%,并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5.3%,在2025年回落至4%左右。
而高盛调高明年GDP预测的依据是,在疫情防控优化下,明年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高盛强调明年主要看多消费板块的判断。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认为,明年沪深300指数将在消费板块的带动下,从目前的3900点上涨至4500点。
另一家投行摩根士丹利在12月4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将中国股票的评级从“持有”上调至“增持”。
在大摩跟高盛的同步唱多后,引发了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关注,这也是大摩时隔两年,首次调高对中国股票的评级,此前是“与大市同步”,而现在调高评级为“增持”。
大摩与高盛的看法一致,认为在多向积极的进展以及重新开放的明确路径,证明了评级的上调,而在盈利修正和估值方面,中国正处于复苏周期的开始。
大摩表示,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更趋于正面,将MSCI中国指数从59点上调至70点,将沪深300指数目标由4140点上调至4350点,这与高盛预测的4500点接近。
大摩与高盛同样建议增配消费板块,并增加离岸中国股票的配置,鉴于对亚洲新兴市场股票的盈利增长和市盈率扩大的一致预期,大摩认为,中国新的牛市周期正在开始。
不得不说,疫情转向的速度超乎所有市场预期,一切都来的如此之快,而投资者该如何抓住这轮等待已久的消费复苏行情?这轮行情是否有机会进化为新牛市周期?
首先从估值的角度上看,消费板块的估值可以确定是被低估的。
在过去的三年间,消费龙头指数在去年2月创下26708点的历史最高,但在去年3月开始,消费龙头指数开始一路下跌,这与新冠病毒进化的过程有紧密的关系,在进化的过程中,削弱了消费板块的预期,消费龙头指数开始一路下跌。
从26708点下跌至目前的14877点,已从高位下跌了43%。该指数在今年10月底,跌幅一度跌超53%。
但在11月的20条防疫政策优化出台后,该指数已反弹超20%。叠加上近期全国各地的防疫政策优化,不再看核酸码,这进一步推动消费板块复苏的预期。
若从消费龙头指数的估值来看,目前的市盈率为26.26,而去年该指数创下高点时,市盈率则为43,目前市盈率远远低于历史高位。
除了高盛和大摩,还有超10家投行看好中国股市在明年有15%-20%的反弹空间。
并认为,中国股票尤其是消费品的估值远被低估,投资者应该回到中国。
我们在上周的“中国资产拐点已见”提到,消费板块必然是复苏的大主题,而在复苏的过程中,借鉴海外的经验,消费股仍要承受一段阵痛期。
但好在的是,目前防疫政策不会出现调头,这就打消了消费板块最大的不确定性。之前消费板块始终在“政策放松,有复苏预期”及“政策调控趋严,预期被打消”之中反复横跳。
在投资当中,最忌讳的就是行业存在不确定性,一日好一日不好,政策随时可以让股价大涨大跌,这都不利于股价的走势。而目前防疫政策定调,最大的不确定性被打消后,接下来就考验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力了。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我们很可能看到与香港和海外放开后的状况。病例逐步增多,大家因担心感染,可能会减少外出吃饭,以及政策减少人多聚集的导向,这会让线下消费变得更加冷清,这对线下消费是最后的考验。
但根据香港和海外的经验来看,这会是线下餐饮的最后一击,只要熬过这一阵,那就有机会迎来真正的大反转。
结语
在疫情防控优化下,行情是否有可能演变为外资所说的新牛市周期?
这需叠加上外围因素来看,虽然消费是内驱,但外围因素减少后,更有利整个市场的做多情绪。
仍保持上周的观点,基于目前最理想的推断,明年中旬左右,消费股熬过最煎熬的阵痛期,消费股盈利上升。美联储加息结束,美元指数走弱利好港股,俄乌冲突不再恶化。
在外因的两种条件下,明年中旬可能才是新牛市周期的启动,好的宏观条件能创造出更大的行情。
需要注意的是,而病例走势与恒生指数及离岸人民币密切相关,若病例人数增多,A股同样承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会不会适应疫情的时间需要拉长,这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