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50%!跑赢2025大市,就用InvestingPro手慢无

安倍倒下后,安倍经济学撑不住了

发布时间 2022-7-11 07:57
更新时间 2023-7-9 18:32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政治大佬的意外离世,总会把日本推向命运十字路口。在这个由“巨头、豪族与派阀”构筑的岛国纸牌屋里,关键人物的去存往往决定根本走向。

一如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以及1908年的车站黄昏。

微妙的差别是:“人亡政亡”或“人亡政存”?

7月8日,当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遇刺后,同样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安倍晋三死后,他的安倍经济学会继续,还是随风而逝?

安倍经济学的困境

安倍经济学的灵魂在于“大规模量化宽松”,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央行大放水、日元贬值,是安倍经济学贯穿始终的招数。面对近二十年日本国内的严重通缩、消费疲软、投资寒冬,安倍晋三一方面希望增加日本国内活力;一方面希望通过“日元贬值+日本产业结构调整”,重振日本出口优势,贸易立国。

“三支箭规划”是安倍经济学的基本方针:大胆货币政策(如让日元贬值、日本央行疯狂印钞)+灵活财政政策(如2013年的10.3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刺激私人投资的增长战略(如TPP、有效企业税下降2.4%、消费税上升3%)。

对2013年死气沉沉的日本经济而言,这是一剂“短效猛药”。安倍晋三下药很急。三支箭规划从2013年4月到2014年6月陆续推出。在保守的日本政坛,在15个月时间里连续改变关键国策颇为激进。

猛下药短期内确实出现效果。在新政推出后,日本经济呈现出了“短暂的活力”,2013年日经指数上涨57%,这是1973年以来的最大增速。

但这样的活力,是沙滩城堡。日元贬值,带来了一波出口红利;而日本政府的公共投资拉动了一波“消费”。但抛开这些“激素”作用,安倍经济学并未让日本民间回复消费和投资活力。以及,由于日本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上过度依赖进口(由于和美国的特殊关系,日本不得不大量从美国或美资控制的资源方进口相对更昂贵产品)日元贬值带来的出口红利,很快被资源及能源进口蚕食。

日本从一个行动迟缓的病人,变为了一个依赖“激素”的“看似健康”者。在虚假活力背后,更深层的隐患是“药不能停”——一旦量化宽松政策停止,日本可能出现比安倍上台时更严重的通缩、衰退。

安倍晋三试图摆脱“激素依赖”。他尝试更深层的结构性变化,于是在2015年安倍晋三推出新三支箭规划。他想从人口侧给日本找到新活力,于是他推出了一系列围绕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增加社会劳动力的刺激政策。

从失业率等数据角度看,安倍晋三的新三支箭规划是有成效的。自2015~2020,日本的失业率持续下滑,在2020年一度达到2000年以来最低值。但新三支箭的关键目标并未实现,比如生育率。2015年之后,日本平均生育率持续下降,2021年平均统合生育率仅为1.33。

安倍经济学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土壤里:在深度被美国“捆绑”的情况下,安倍晋三试图为日本找到一种更有灵魂的活法,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出口端,日本的核心产品(如汽车、工业零部件)和美国企业是正面对手;在资源侧,日本对美国的依赖与日俱增。就在安倍经济学火热的年份里,2014年日本首次从美国进口轻质原油(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副产品)而在2017年日本政府宣布从美国进口的液化石油气将增长100%。

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实际上只是“美国森林生态”的一部分。以及,同样面对疲软的韩国,正在抢食更多的“日本机会”。在东南亚,韩国品牌和日本品牌在过去十年正面对决,在手机、家电等领域,韩系品牌在一些曾经日本的“优势场”取而代之。而在日本最为关注的汽车等领域,过去十年市场和产业格局正因为电汽车而发生颠覆性变革。

摆在今天日本政府面前的挑战是,在2020~2021疫情冲击、俄乌冲突、海运波动多重因素影响下,日本正在花更多的钱进口——2021年日本出现2014年以来最大贸易逆差。而日本的贸易逆差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22年由于石油价格波动,日本月度贸易逆差额持续扩大。

以及,过去十年,安倍经济学的“放水策略”并没有让日本普通人的消费力提高。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以来日本实际家庭消费支出连续三个月下滑。2017年以来,日本家庭年度支出持续下滑,唯一的增长年份出现在2021年,但同比增长仅为1.6%。

安倍经济学将迎终局?

从长期看,安倍经济学是难以为继的。

由于核心原料、能源过度依赖进口,2020年以来日本的企业的原料成本大幅上升,日本家庭在能源领域的开支占比持续增高。

安倍经济学带给企业的降税红利、带给普通人的涨薪红利,正在因世界范围的不确定性而消失殆尽。以及由于日本国内用工价格更高及劳动力缺口扩大,过去十年日本的核心企业正在把工厂迁徙到人力成本更低、劳动力更丰沛的东南亚、南亚等地。这意味着,通过日元贬值实现的刺激出口模式,正在降低效力。

更大的危机是债务。截至2021年12月,日本政府的“债务占名义GDP比”已经达到225%,这是世界发达国家中的最高比。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还需要承接来自美国的“风险转嫁”。今年6月23日,日本财务省曾公布数据显示,外国买家抛售日本国债已经达到4.8万亿日元创下纪录。

但从短期看,日本会继续延续安倍经济学,两个因素是关键:政治继承者的政策延续性、短期内日本找不到“低风险且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在日本政坛,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继承着安倍经济学衣钵。实际上在安倍晋三退任两年中,黑田东彦通过日本央行持续推进着量化宽松策略。

安倍晋三对黑田东彦有知遇之恩。正是安倍晋三把他提拔为日本央行行长。研究黑田东彦的成长史,不难发现,他是典型的“智囊”型官员,曾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经济顾问,也是安倍经济学重要的规划者之一。

而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和安倍晋三渊源很深。他不仅曾是安倍晋三内阁成员,其表兄宫泽洋一曾任安倍晋三经济产业大臣。简言之,今天决定日本经济政策走向的,依然是安倍晋三的幕僚或政治盟友。

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日本政府大幅度推翻安倍经济学并不现实。

但这些安倍经济学衣钵传人,是否能长期居于此位是要打个问号的。

2022年日本共同社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58.5%的受访者认为黑田东彦不适合担任日本央行行长。而岸田文雄上任时,便有日本国内的调查显示,有70%的受访者反对岸田文雄继续安倍晋三的执政方针。

在目睹了过去十年安倍经济学的实际效果,以及经历疫情冲击后,日本普通人正试图换个活法。

“人即城垣。”

16世纪,日本战国大名武田信玄在修建都城“踯躅崎馆”说下了这句名言。(“人即城、人即石垣、人即堀”)他想表达的意思非常简单:爱惜百姓。

在过去十年,日本国内对安倍经济学的质疑声很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普通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利益。比如有人质疑安倍晋三的政策迫使更多60岁以上的老人不得不打工;以及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生育激励政策,但最终成本转嫁到普通人的税费;以及在石油等原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并未真正给中小公司提供降低成本的方法,压力直接由中小企业承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日本平安时代以来,受不了压力的日本普通人只能走向“一揆”的道路。这些日本的农民、小手工业者拿着锄头和木棒,跑到神社或者领主门外“讨要说法”。

眼下,摆在安倍晋三继承者们面前的其实是个烂摊子,而他们却找不到下一个强力人物去“收拾”。

这和1582年、1908的日本都不同。

在1582年织田信长殒没于本能寺后,丰臣秀吉迅速通过天王山之战、贱岳之战确立了“强人地位”。而凭借强人地位,丰臣秀吉基本贯彻了织田信长的大部分经济政策:乐市乐座令(鼓励工商业、减少关卡并打击垄断)、兵农分离、统一货币体系。直到1615年大阪之战德川家彻底接收天下后,这一系列源自织田信长“理念”的经济政策才发生颠覆性调整。

而岸田文雄和黑田东彦都并非这样的强力人物。这意味着,安倍经济学可能会更快速地被改写甚至取代。而离开刺激性激素后的日本,很可能会更深度地被绑定在美国经济生态体系内。对于日本公司乃至普通日本人而言,前景并不乐观。

其实日本也有选择。比如可以更深度地融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生态体系之中,并成为其中一环,贡献自己的专业价值。而日本市场,也可以因为更具性价比、更新的中国消费品而恢复活力,当更多中国品牌和中国流量登录日本后,将会带去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玩法、路径。就算日本国内不再有强力人物,但它总是可以找到“就在身边、文化相近、又强有力的大国”去追随,一如它的平安时代。

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下一篇文章……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