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表现不佳,一年多的时间里,权益类基金净值从巅峰跌落至谷底,无论是基金投资者还是基金管理人正经历投资生涯中最艰难时刻。
1、顶流首发爆冷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基金缺乏赚钱效应,甚至亏钱很厉害,多数投资者投资热情大大下降,选择驻足观望。
这种情况下,多数基金经理选择了离家出走、主动“奔私”。
前段时间原华安基金投资总监崔莹因个人原因宣布离职。这位被誉为“成长股猎手”的基金经理,自2015 年 6 月起管理自己的第一只基金——华安逆向策略。
尽管起步于牛市顶峰,但经过多轮牛熊转换,截至他离任之际依旧取得181.34%的任职期回报,年化回报超过16%,得到了投资者认可。
离职后的他没过多久,便宣布正式加盟私募机构。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就成为行业一个趋势,其中包括崔莹、董承非、周应波、葛晨等等。
那么,开启新的征途后的他们,情况会有改善吗?
昨日,被视为任职年限最长的顶流基金经理董承非,在“奔私”后发行了第一款产品——睿郡承非系列,更是带头自掏腰包4000万为自己的产品站台。
然而,这位两轮牛熊长跑健将,首日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截至昨日傍晚时分,合计募集资金额大概为7亿元左右。
要知道这位大佬原来在公募的时候,其管理的基金产品可是将近700亿的规模,着实令人唏嘘。
2、艰难时刻
数据显示,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以来跌幅分别达23.84%和23.68%。
若从2021年最高点算起,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分别为30.07%和30.19%,已经超过2018年的回撤幅度。
市场上近400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高达三分之二的基金净值在今年创下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其中既有跨越多轮牛熊、沉浮10年以上的老牌基金产品,也有近年因严控回撤而被称为“画线派”的热门基金。
自去年净值高点以来,将近有1200只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回撤超35%,回撤超过50%的更是高达79只基金。
市场下行中,百亿私募数量跌破百家,千亿级主动基金经理也跌没了,历经牛熊、规模超百亿的“双十”(从业年限超10年、年化收益超10%)基金经理今年平均回撤24%。
基金产品表现不佳跌幅较大,部分基民已经被深套,更苦的是已没有额外子弹加仓了,就算有,也小心翼翼攥在手里。
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已有11只公募基金发行失败、111只基金公告延长募集期。
当下,无疑是基金投资者的艰难时刻。
3、顶级教父投资法则
市场低迷,公募基金行情更是遇冷。但换个角度思考,新基金发行低迷的现在,或许意味着一个逆向投资的机会。
不妨先来看看顶级教父约翰·博格给投资者的三条忠告:
1.选择低成本基金
约翰·博格认为被动型基金优于主动型基金,因为指数基金采用的是跟踪某个标的指数的被动投资方式,研发费用低,交易费用少。相比起主动型基金每年1.5%的管理费,指数基金管理费每年仅0.5%甚至更低。
2.不要过高评价明星基金
明星基金是基金公司力捧的招牌,也是最被投资者看中的因素之一,不过约翰博格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因为即使有人能够预见市场未来的绝对收益,也不可能预测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至多是预测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约翰·博格认为,很有可能预测准确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成本基金的业绩,通常劣于相应的市场指数;二是历史业绩显著优于市场指数收益的明星基金,会向市场平均值回归,甚至低于后者。
3.大的未必是好的
约翰·博格说:“太多的钱会损害投资效果。”
原因一是规模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规模越大,对所持有股票的价格影响也越大,这会在时间紧迫的交易中进一步加剧股票价格波动;
二是为了保持基金的流动性和分散投资原则,大市值基金不得不以更小的集中度,持有更多数量的股票,而每一只持仓品种所能提供的收益也更小;
三是相对于小市值的基金,大市值基金对于流动性要求更高,因此可以选择的股票品种更加有限。
细细品一下,对于目前的明星基金,无论是高额的管理费还是其庞大的基金规模,都不太符合这位大佬的投资条件,相反,指数基金更能获得其青睐。
无独有偶,巴菲特也多次为指数基金站台,他曾在问答环节中表示:“从长远来看,大多数投资者都能从简单地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中受益,而不是挑选个别股票”。
确实,投资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抗日持久的比赛中,短期的配速不是关键,持久的耐力才能最终胜出。
而无论个股如何沉浮,指数依旧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只要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指数就会向上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