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攀升,如果考虑到仍在肆虐的疫情,让人惴惴不安的GDP增长预期,以及充斥网络的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各类报道,A股的走势就是用“涨势如虹”来形容也不为过。
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坏消息如此之多,企业经营如此之差,经济预期如此之衰的大环境下,股市却能逆风飞扬。
有朋友想当然地将其归因为国家队进场,或者将功劳记在外资抄底A股的身上。
听上去都有道理,但证据不足。特别是外资抄底A股特别不靠谱。就拿本周前四个交易日来说,本周上证综指累计涨幅3.9%,从2917跳到3030。但本周沪股通和深股通加在一起的资金净流入规模才76亿元人民币,而周四(2月20日)一天的A股市场成交量就超过1万亿元。这点净流入规模绝对无法解释3.9%的股市涨幅。
如果您经历过2014-2015年那波A股的飙升,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近期A股的表现了。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几句话:悲观的经济增长预期催生强烈的货币宽松预期,强烈的货币宽松预期催生放水资金流入A股的狂想,美妙的狂想撩起众人提前上车的冲动,于是就有了今日的股市狂欢。
股市的涨跌不能说和经济增长没关系,毕竟负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关系。经济预期不好和股市大涨在逻辑上可以构成非常完美的闭环。
经济很差时,特别是目前这种大量企业资金链受外部冲击影响随时可能绷断的情况下,根据历史经验,市场投资者,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普通散户,能够想到的几乎唯一的捷径就是货币政策宽松。宽松的具体形式无所谓,只要是能增强银行的放贷规模就可以。这是逻辑的第一步。
货币宽松的确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企业有了钱就一定会投资吗?就一定会紧锣密鼓地全负荷恢复生产吗?当然不会。因为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很精明的。在经济增长前景不好,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扩大产能就是给自己挖坑。所以拿到钱之后,理智的做法是在偿还了到期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之后,根据自己对需求的预期量力而为地组织生产,甚至可能将剩余的贷款资金用于各种投机行为,包括股市投机。这是逻辑的第二步。
一旦货币宽松后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仍然不好,根据历史经验,舆论,特别是和资本市场就业关系密切的研究报告制造群体,即使不是100%地,也会较为普遍地将责任推给货币当局。认为是货币当局放水不够多,不够快,市场不解渴,实体经济拿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所以才导致经济增长不佳。在舆论压力之下,就可能催生第二轮货币宽松。这是逻辑的第三步。
当企业拿到第二笔货币宽松的资金,甚至有些钱是银行想法设法硬塞到企业手里的(银行的一线客户经理也有考核压力的),部分本来还算本分的老板可能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股市或者房地产了。因为扩大生产赔钱的概率很高,几乎是100%。而且一旦钱花出去变成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工人工资,一旦市场环境不好,自己一分现金都留不下。那时贷款一定还不上,自己还要把老本亏掉。如果去炒股或者炒房子,即使失败了,也大概率还能剩下一些值钱的资产。如果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比较多,那么股市和房子上赚钱的概率是很高的。这是逻辑的第四步。
当一部分企业开始将资金投向股市的时候,股市就很可能获得巨大的上行动力。假设一次降准0.5个百分点,在目前的存款规模下,就是大约9000亿元的资金量,即使只有10-20%的资金流入股市,也足以掀起一波大浪。当股市的赚钱效应出来,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从不太景气的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另一方面中国散户那从来不灭的追高热情就会被点燃,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股市逆袭就此诞生。这是逻辑的第五步。
有了上述五个步骤,后面的故事大家就可以自己脑补了。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到一幅经济越差,放水越多;放水越多,股市越涨;股市越涨,经济越差的奇葩景象。直到有一天,一个莽撞的小孩子跳出来说,他们怎么都没穿衣服。于是人们猛然惊醒,一场潮水退去,留下一地鸡毛。
循着上面的逻辑,您可以马上理解为什么17日一公布MLF中标利率下调10个基点,股市立刻热情似火,20日一公布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市场再次策马奔腾了。如果再和19日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联系在一起,股市上涨的理由就太充分了。
因为很多人心里想的是:降息已经开始了,降准还会远吗?虽然LPR的下调在专业人士内部是意料之中的,是MLF利率下调之后的规定动作,但这又怎么样呢?狂欢前夜,谁还会在乎这些技术细节。普通投资者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MLF和LPR的中文全称是什么。
大家只要觉得“放水快来了”就足够了。
强调一下:笔者并不关心央行是否会大放水,笔者也无意猜测央行的放水时间和具体方式,笔者只是从历史经验推测一下当前股市飙升的背后逻辑,供您参考。您只要记住,这是一次和基本面无关的行情就够了,所以也不要奢望太多。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只不过有时您要倒着看。